物种 | 乌药 |
---|---|
门类 | 中药材·《本草述钩元》·香木部 |
中文名 | 乌药 |
拉丁名 | |
英文名 | |
别名 |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
命名者及年代 | 杨时泰·清(公元1644-1911年)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乌药·《本草述钩元》·杨时泰 |
更多 | 《本草述钩元》清·杨时泰(公元1644-1911年) 著 |
岭南者色黑褐而坚硬。天台者色白而香软。或云。天台不及海南者力大。吴楚山中极多。根叶皆香。但根不甚大。才如芍药。嫩者肉白。老者褐色。并以八月采根。
辛温微苦微香。气浓于味。阳也。入足阳阴少阴经。除诸冷。疏寒疫。理元气。肾间冷气攻恶心昏沉药气逆。
邪气冷恶心腹草炙四末。每虚肿。
香汤下乡村温服。溏蘸食。以产后。铁小儿慢〔论〕乌药之用。粗者谓其专于辛散而已。如止于辛散。何遽能化宿食。止血痢。节便数儿积用者中之其精字。
却不冷。
气虚服。
〔修治〕根采旁附(直根不堪用)状如镯珠连者佳。去皮心。略炒。
嫩叶
炙研。煎汤代茗。补中益气。止小便滑数。(藏器)乌药下通肾经。上理脾胃元气丹溪补阴丸药中。往往加乌药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