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荷苞花 |
---|---|
门类 | 中药材·《中药大辞典》 |
中文名 | 荷苞花 |
拉丁名 | Hé Bāo Huā |
英文名 | |
别名 | 赖桐花、贞桐花、百日红、洋海棠、合包花、状元红、抽须红、龙穿花、香盏花、香带花、香斗花、龙船花、真珠花、红龙船花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分布我国南部。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药大辞典》;出处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
更多 | 为马鞭草科植物赪桐的花朵。6~7月花开时采收,晒干。 |
《中药大辞典》:荷苞花
拼音注音
Hé Bāo Huā
别名
赖桐花、贞桐花(《南方草木状》),百日红(《洛阳花木记》),洋海棠(《植物名实图考》),合包花(《草木便方》),状元红(《广州植物志》),抽须红(《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龙穿花、香盏花、香带花、香斗花(《四川中药志》),龙船花(《广西中药志》),真珠花(《闽东本草》),红龙船花(《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出处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
为马鞭草科植物赪桐的花朵。6~7月花开时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
分布我国南部。
原形态
赪桐(《南方草木状》),又名:朱桐、红池木、红虫木、大将军、真珠梧桐。
落叶灌木,高1~3米,茎上密被细柔毛。单叶对生,广卵圆形,长可达30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脏形,边缘有锯齿;上面深绿,疏被短毛,下面密被小圆形鳞片。疏松聚伞花序,并形成圆锥花序,顶生;小花梗长约1.5厘米;苞片丝状,被短毛;花萼红色,5深裂,裂片长披针形;花冠鲜红色,筒部长;雄蕊4,插生于花冠筒之上,伸出;雌蕊1,长为雄蕊的2倍,先端2裂,花柱细长,子房为不完全的4室,胚珠4枚。核果包于萼筒内,球形或倒卵形,果皮具汁,裂为2或4个小坚果。花期6~7月。
性味
《四川中药志》:"性温,味甘,无毒。"
功能主治
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捣汁搽土痣。"
②《四川中药志》:"补血。治带症,痔疮,疝气,失眠。"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两。外用:捣汁涂。
复方
①治痔疮:荷苞花或根炖猪大肠服。
②治血痔:荷苞花配天鹅蛋炖猪大肠服。
③治疝气及失眠:荷苞花或根研粉兑甜酒服。(选方出《四川中药志》)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