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白藓 |
---|---|
门类 | 中药材·《证类本草》· |
中文名 | 白藓 |
拉丁名 | |
英文名 | |
别名 |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
命名者及年代 | 唐慎微·宋(公元960-1279年)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白藓·《证类本草》·唐慎微 |
更多 | 作者:唐慎微 朝代:宋 年份:公元960-1279年 |
(白藓_图缺)
味苦、咸,寒,无毒。主头风,黄胆,咳逆,淋沥,女子阴中肿痛,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疗四肢不安,时行腹中大热饮水,欲走大呼,小儿惊痫,妇人产后余痛。
生上谷川谷及冤句。四月、五月采根,阴干。(恶螵蛸、桔梗、茯苓、萆 。)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以蜀中者为良。俗呼为白羊藓(音仙),气息正似羊膻,或名白膻。
唐本注云∶此药叶似茱萸,苗高尺余,根皮白而心实,花紫白色。根宜二月采。若四月、五月采,便虚恶也。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白藓皮,臣。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眉发脱脆,皮肌急,壮热恶寒,主解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等良。日华子云∶通关节,利九窍及血脉,并一切风痹,筋骨弱乏,通小肠水气,天行时疾,头痛眼疼。根皮良。花功用同上,亦可作菜食。又名金雀儿椒。
图经曰∶白藓,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今河中、江宁府、滁州、润州亦有之。苗高尺余,茎青,叶稍白如槐,亦似茱萸。四月开花淡紫色,似小蜀葵。根似蔓菁,皮黄白而心实。四月、五月采根,阴干用。又云∶宜二月采,差晚则虚恶也。其气息都似羊膻,故俗呼为白羊鲜,又名地羊膻,又名金爵儿椒。其苗,山人以为菜茹。葛洪治鼠 已有口,脓血出者,白藓皮煮汁服一升,当吐鼠子乃愈。李《兵部手集方》∶疗肺嗽,有白藓皮汤方,甚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