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桃花石 |
---|---|
门类 | 中药材·《证类本草》· |
中文名 | 桃花石 |
拉丁名 | |
英文名 | |
别名 |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
命名者及年代 | 唐慎微·宋(公元960-1279年)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桃花石·《证类本草》·唐慎微 |
更多 | 作者:唐慎微 朝代:宋 年份:公元960-1279年 |
(桃花石_图缺)
味甘,温,无毒。主大肠中冷,脓血痢。久服令人肌热,能食。
唐本注云∶出申州钟山县,似赤石脂,但舐之不着舌者为真。(唐本先附。)臣禹锡等谨按蜀本云∶令人肥悦能食。南海药谱云∶其状亦似紫石英,若桃花,其润且光而重,目之可爱是也。
图经曰∶桃花石,《本经》不载所出州土。注云∶出申州钟山县。今信州亦有之。形块似赤石脂、紫石英辈。其色似桃花,光润而体重,以舐之不着舌者为佳。采无时。陶隐居解赤石脂云∶用义阳者,状如豚脑,色鲜红可爱。苏恭以为非是,即桃花石也。久服肥人,土人亦以疗痢,然则功用亦不相远矣。
衍义曰∶桃花石,有赤、白两等。有赤地淡白点,如桃花片者,有淡白地、有淡赤点,如桃花片者。人往往镌磨为器用,今人亦罕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