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白芥子 |
---|---|
门类 | 中药材·《本经逢原》·菜部 |
中文名 | 白芥子 |
拉丁名 | |
英文名 | |
别名 |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
命名者及年代 | 张璐·清(公元1617-1700年)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白芥子·《本经逢原》·张璐 |
更多 | 《本经逢原》由清代著名医家张璐著,成书于清·康熙三十四(1695)年,是张璐众多著作中唯一的一部药物学著作。张璐,字路玉,号石顽,生于1617年,大约卒于1700年,江苏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
辛温微毒。
发明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达,控涎丹用白芥子正此义也。辛能入肺,温能散表,故有利气豁痰,散痛消肿辟恶之功。昔有胁痛诸治不效,因食芥齑而愈者,偶中散结开痰之效。其治射工疰气上气发汗者,亦取辛散祛毒力耳。此虽日常用品,然多食则昏目动火,泄气伤精。肺经有热、虚火亢者切忌。陈年咸芥卤治肺痈,吐尽臭痰秽毒即愈,然惟初起未溃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