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纹枯病症状识别及防治技术
小麦纹枯病又称立枯病、尖眼点病,现已成为黄淮平原麦区的常发病害之一。一般病田病株率为10%~20%,重病田块可达60%~100%,特别严重田块的枯白穗率可高达20%以上。病株于抽穗前部分茎蘖死亡,未死亡的病蘖也会因输导组织被破坏、养分和水分运输受阻而影响麦株正常生长发育,导致麦穗的穗粒数减少,籽粒灌浆不足,千粒重降低,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时高达30%~40%以上。
一、症状
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均可受害,小麦发芽后,其根茎、叶鞘即可受害,发病初期,在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淡黄色小斑点,后发展成典型的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严重病株基部茎节腐烂,幼苗不抽新叶,猝倒而死亡。小麦生长中后期,叶鞘上的梭形病斑联合,呈云纹状,中间淡黄褐色,周围有较明显的棕褐色环圈。病斑可沿叶鞘向植株上部扩展,直至剑叶,可形成青褐色至黄褐色花秆,叶鞘及叶片早枯。麦株间湿度高时,病斑也可向内发展深入茎秆,导致烂茎,造成倒伏、枯孕穗或枯白穗。病株中下部叶鞘的病斑表面产生白色霉状物,并纠集成团,淡黄色至黄褐色,最后形成许多散生的、球形或近球形的褐色、直径1mm~2mm的小颗粒状物(菌核)。
二、防治技术
实行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控制田间密度,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同时实行配方施肥,以基肥和有机肥为主,增施磷、钾肥,切忌偏施氮肥,以免引起麦苗贪青晚熟,诱发病害加重危害。
在合理密植,搞好肥水管理的基础上,进行适期防治,才能有效地控制该病。由于纹枯病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一旦田间症状表现出来,已经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通过试验和实践证明,小麦拔节期是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最佳时期,过早或过晚效果都不理想。当麦田病株率15%—20%时,每亩用20%三唑酮50—80毫升对水50公斤或12.5%禾果利15克对水50公斤茎基部喷洒。也可用5%井冈霉素水溶性粉剂,每亩用药100~150克,兑水100~150公斤,粗喷雾,或兑水15~25公斤低量喷雾。对感病品种早播、连作麦田,氮肥施用过多或不足的田块,一般防治两次(间隔15天左右),防治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