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资料网收录海量植物种植技术与植物相关资料,如养花、蔬菜、菌菇、果木及农作物等,欢迎查阅!

河南省小麦白粉病发生防治现状及治理对策

时间 : 2023-03-10 投稿人 : 聚君 点击 :

植保技术与推广

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地表形态复杂,跨越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和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常年小麦播种面积366.7万~466.7万hm2,是我国最大的冬麦区。小麦白粉病在70年代后期成为本省常发病害,监测和防治小麦白粉病是本省小麦生产季节的重要任务。现就河南省小麦白粉病发生情况及综合治理成效进行总结,并提出今后的治理对策。

1 发生现状

1.1 年度流行动态

70年代以来,随着优良品种的推广和栽培技术的进步,小麦产量连续增长,由50~60年代的每公顷600~700kg增长到70年代后期的2250kg。到80年代中期,每公顷产量稳定在3000kg以上,1996年以来又增长到4170~4815kg。伴随着小麦产量的提高,小麦白粉病发生为害明显加重,年度间没有明显的连续性和周期性。80年代以来,流行频率明显增大。据统计,80年代有4a发生面积超过66.7万hm2,每年造成产量损失1.6万~14万t,90年代每年发生面积都超过66.7万hm2,其中有6个年份超过133.3万hm2,每年发生面积占小麦播种面积的17%~60%,每年实际损失4万~44万t,占每年小麦总产的0.2%~2.6%。历史上以1990年发生最重,1991年次之,1986、1988年发生最轻。

1.2 流行分区

依据各地历年小麦白粉病发生情况,结合越夏菌原、作物布局、小麦生产水平及地理、土壤、气候特征综合分析,全省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可分为6个区:①西部山地越夏区。处于太行山区海拔530m以上及伏牛山区海拔780m以上,是小麦白粉病菌的越夏基地。该区种植小麦0.345万hm2,秋苗发病最早、最重,春季为害时间最长。②沿黄河稻茬麦重发生区。包括沿黄河6市的稻茬麦区,小麦面积0.225万hm2,小麦白粉病发生早且重。③沿河平原受害区。该区是指卫河、黄河、沙河、唐河、白河两岸的冲积平原,种植小麦2.099万hm2,是全省小麦高产区。白粉病秋苗发病机率较高,春季发生面积较大,是平原麦区白粉病发生最重的区域。④东部平原常发区。该区是指黄河平原和淮北平原除去沿河平原的部分,小麦面积4.948万hm2,是全省小麦主产区。白粉病发生比沿河平原受害区晚7~10d,发生程度也轻于前者。⑤岗坡丘陵或沙碱地区轻发生区。指山前海拔500m以下的岗坡丘陵及黄河两岸和故道的背河低洼盐碱地和沙区,小麦面积2.999万hm2,小麦产量低,白粉病发生晚,面积小,产量低。⑥南部稻茬麦轻发生区。指豫南稻茬麦区,小麦面积0.615万hm2。该区距越夏菌原较远,田间湿度大,秋苗少见病,春季发生晚,病情轻。

1.3 季节流行进程

夏季小麦白粉病菌在冷凉的高海拔地带(越夏区)自生麦苗上越夏,9月中旬以后,偏北季风增强,病菌随着气流传播到东部和南部秋播麦苗上。由于本省沙河以北地区秋、春季多干旱,全省秋苗发病最早、最重的仍是越夏基地附近的低洼或沿河小麦,沿黄河稻茬区一般在11月中旬见病,其他流行区冬前很少见病。入春后,随着气温升高,平原麦区开始发病。越冬病菌先在发病点周围形成发病中心,然后依次向水平和垂直方向扩展。越冬菌量中等的年份,4月中下旬进入病害激增期,水平和垂直扩展速率先后明显增大,4月下旬至5月上旬病茎率、病叶率、严重度的增长速率先后达到最大值。进入5月下旬,病情基本稳定;在重发生年,冬前病田率高,4月上旬就进入病害激增期。对于晚播麦,如果5月下旬后温湿度适宜,病害严重度仍会加重。

2 防治现状

2.1 防治指标 根据河南省各地生产水平不同,推算出经济允许损失率为1.0%~1.98%,齐穗期防治指标为病情指数4~7,高产田取下限,低产田取上限。何文兰等也报道过类似结果[3]。可能重发生的年份,要在返青拔节期,根据病株率15%或病叶率5%的指标对个别发生较重的田块进行化学防治[4]。

2.2 防治措施 在80年代,通常用石硫合剂、胶体硫、退菌特等保护性杀菌剂喷雾防治白粉病,防治效果不理想。1990年小麦白粉病大流行,由于国内粉锈宁等高效治疗药剂的生产能力严重不足,河南省因白粉病、条锈病为害造成98万t的产量损失。1991年以来,三唑酮(粉锈宁)成为防治小麦白粉病等病害的首选药剂,每年折纯用量370~680t。在使用技术上,一是推广三唑酮拌种,按100kg种子拌有效成分30g,抑制秋苗期发病,二是根据测报结果,在孕穗至抽穗期白粉病流行始盛期进行大面积喷雾,每公顷用有效成分120~150g,控制后期流行为害,大发生年还要在灌浆初期施第二次药。据多年调查,采用这些防治措施,对白粉病防治效果达到92%以上。近几年,为促进小麦生产“两高一优”的发展,全省大力推广种子包衣、精量半精量播种、底肥增施有机肥和磷肥、追肥推迟到拔节后、化肥控氮增磷补钾等栽培措施,并在一定范围内示范推广了禾果利、使百克、抗菌灵等高效药剂。这些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小麦白粉病年年流行的趋势。

3 问题及对策

随着小麦高效生产的发展,病虫害经济允许损失率的期望值降低,但小麦白粉病等病虫害重发生的频率却在上升,因此必须不断改进小麦白粉病等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探索高效的技术推广方法,才可能把小麦白粉病等病虫害持续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针对小麦白粉病,提出如下问题和治理对策。

1)白粉病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滞后于生产的要求。据1997~1999年调查,河南省主要推广品种苗期和成株期均高感或中感白粉病,周麦11号、新麦9号、豫展1号、偃展1号、郑州8761、洛郊918等新品种(系)抗白粉病,应首先在白粉病越夏区、稻茬麦区和沿河平原麦区推广应用,从根本上抑制其大流行。

2)越夏菌原调查和治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越夏菌源是引起下一年度全省白粉病的最初菌原,其范围和数量是超长期预测的重要依据,应坚持每年普查,更为重要的是,要采取农业措施和喷药封锁的方法减少越夏区自生麦苗和白粉菌原,从宏观上长期控制小麦白粉病。

3)加强小麦白粉病田间流行模拟模型的研究,提高隔年预报及中短期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更好地指导及时防治和科学用药。

4)药剂防治技术需进一步优化。首先,要抓住各个生产环节的主要病虫害,兼顾其他病虫害,因时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把防治小麦白粉病与防治其他病虫害协调起来,制定科学、简便、高效的综合防治技术规程。其次,目前大量应用的小麦种衣剂多采用克.多.酮或克.福.酮配方,其中三唑酮含量低,对白粉病、纹枯病、锈病等病害的早期抑制作用差。在改进措施上,一是提高种衣剂中三唑酮含量;二是推广应用三唑酮或禾果利拌种,湿拌后,立即晾干,随即播种。据调查,可使小麦次生根增加5~8条,分蘖增加0.7~1.3个,穗粒数增加1.9~7.4粒,千粒重增加2~4.5g。第三,种子处理及中后期喷雾多年连用三唑酮,造成其防效下降,应把三唑酮与禾果利、使百克、抗菌灵等药剂交替使用,以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5)加强农药市场管理,防止假冒伪劣农药坑农害农。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统防统治,保证综合治理技术较好地在生产中应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