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技术与推广
--------------------------------------------------------------------------------
合阳县1997年秋推广膜侧精播地膜小麦0.72万hm2,占小麦面积的20.8%。在遭受严重干旱、底墒特差和春季麦长腿蜘蛛特大发生的情况下,这一种植方式表现了突出的增产效果。膜侧地膜小麦除了集水、保墒、提高肥效、保温提温、促进发育外,减轻病虫草害也是增产的重要原因。为了模清地膜小麦病虫草鼠发生特点及在增产中的作用,进一步搞好地膜小麦病虫草鼠综合防治,1997~1998小麦年度对地膜小麦病虫草的发生情况及防治效果进行了初步调查与探索。
1 调查方法
1.1 播前调查 结合病虫测报,选择不同地区、地形、土质、水旱地及茬口有代表性的预留麦田45块,每块地对角线三点取样,每点取1m×0.33m×0.3m,挖土调查地下害虫。
1.2 生长期调查 采取定点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定点调查在县城附近进行,选有代表性麦田10块,每块地定5点,每点50株(拔节后改为50茎),于小麦生长期(10月上旬至11月底,3月上旬至5月底)每5d调查1次,记载病虫草发生种类、有病(虫)田率、株(茎)率和病虫草密度。大田普查分别于小麦分蘖期、越冬前、返青后、拔节期、抽穗期在全县选有代表性麦田30~50块,每块地随机取5点,每点取50株(茎)或大田目测,调查病、虫、草发生情况。
2 地膜小麦病虫草鼠发生特点
2.1 病虫种类少 据调查,本年度露地小麦病虫发生除常见的小麦黄矮病、白粉病、叶锈病、秆黑粉病、麦长腿蜘蛛、麦蚜、叶蝉外,还可零星见到丛矮病、红矮病、散黑穗病等,但在地膜麦田很少发现小麦黄矮病、丛矮病、红矮病、秆黑粉病和散黑穗病。
2.2 发生期推迟 地膜麦田病虫发生期一般比露地麦田迟发生5~10d。
2.3 发生程度轻 在调查中发现,地膜麦田病虫发生
为害程度显著轻于露地麦田,特别是在1998年春季麦长腿蜘蛛特大发生的情况下,地膜小麦发生很轻。地膜小麦和露地小麦病虫杂草发生程度。
2.4 造成缺苗或系统侵染的病虫对地膜小麦影响较大 膜侧精播地膜小麦,行宽苗少,主攻单株,因而苗全、苗匀、苗齐、苗壮尤显重要。因此,凡造成缺苗或系统侵染的病虫害鼠对产量影响则比较突出。
3 原因分析
3.1 阻碍病虫草出土传播和入土潜伏 地膜小麦地膜覆盖了1/2地面,且地膜一直保持完整,可明显减少在土中产卵、化蛹、潜伏、越夏、越冬害虫的出土和病菌的传播,从而降低这些病虫的发生基数和为害程度。如小麦赤霉病病菌在田间玉米残体上越冬,金龟甲、叩头甲和拟地甲在土中潜伏、产卵、越冬,麦蜘蛛以卵在土中越夏,麦叶蜂在土中越冬化蛹等。调查中曾在地膜下见到因不能爬出地面而窒息死亡的麦叶蜂、拟地甲和金龟甲等害虫的尸体。地膜覆盖的高温和窒息作用,可抑制和杀死膜下杂草,因而杂草显著减少。
3.2 推迟病虫发生期 地膜小麦播期比露地小麦迟4~5d,降低了锈病、病毒病、麦蜘蛛等病虫的苗期发生程度,降低了越冬基数。
3.3 田间小气候不利喜湿病虫发生 地膜小麦精播稀植,田间通风透光较好,不利于喜湿性病虫如白粉病、锈病、叶枯病、麦圆蜘蛛、禾谷缢管蚜等发生为害。
3.4 植株抗病虫性较强 由于地膜覆盖的保墒、提温、促肥作用及精播稀植效应,地膜小麦植株健壮,抗病虫性较强。
3.5 其他原因 合阳县1997~1998年度的地膜小麦普遍采用了杀菌剂立克秀和杀虫剂三九一一种子包衣,有效地压低了小麦苗期主要病虫基数。4 膜侧精播地膜小麦病虫防治措施
4.1 精细整地 深翻整地,精耕细作,可深埋或杀伤一些病虫杂草,并可促进小麦发育,提高抗性。
4.2 选用抗病虫品种 在关中和渭北旱原地区,旱地可选用膜麦2号、膜麦4号,水地可选用膜麦3号、膜麦4号。
4.3 适当推迟播期 地膜小麦一般比露地适期推迟3~5d播种。
4.4 必须实行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 杀菌、杀虫剂拌种或包衣是控制苗期病虫鼠害,夺取一播全苗,压低病虫基数,保证丰产的关键措施。杀菌剂可用种子重量0.2%的15%粉锈宁粉剂或种子重量0.1%的2%立克秀干种衣剂,杀虫、杀鼠剂可用种子重量0.3%的75%三九一一乳油或种子重量0.3%的35%呋喃丹拌种剂。常规情况下用种子重量7%~8%的水和杀菌、杀虫剂配成混合药液,用喷雾器喷拌或包衣机包衣,堆闷2~4h后装袋备播。如干种等雨时,用水量要减到种子重量的5%左右。
4.5 搞好测报,及时防治 认真搞好病虫监测,如达防治指标,及时进行生长期化学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