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锈病又称梨赤星病,土名“红隆”、“羊胡子”等,在全国各梨产区发生十分普遍,主要侵染叶片和新梢,严重时也为害果实。
梨锈病又称梨赤星病,土名“红隆”、“羊胡子”等,在全国各梨产区发生十分普遍,主要侵染叶片和新梢,严重时也为害果实。由于锈病菌具有转主寄生的习性,其转主寄主桧柏类植物的分布距离和多少是影响梨锈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梨锈病发病规律 梨锈病病菌只在春季侵染梨树一次,是典型的单病程病害。病菌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类植物的发病部位越冬,春天形成红褐色或咖啡色的圆锥形角状物,即冬孢子角,冬孢子角在梨树发芽、展叶、落花、幼果发育期间,遇降雨吸水膨胀,成为橙黄色舌状胶质块,萌发产生担孢子,随风传播至梨树上造成侵染,当风向和风力有利于担孢子的传播时,发病严重;多雨有利于冬孢子角的吸水膨胀和冬孢子的萌发、担孢子的形成。冬孢子传播的距离在5千米以内。担孢子在梨树叶片正面形成不同性的性孢子器,由昆虫传播至异性性孢子器上,受精后在叶背产生锈孢子器,锈孢子器产生锈孢子随风传播至桧柏类植物上,在其上越夏越冬。
梨锈病防治方法 1、在梨果区避免栽植和彻底铲除梨园周围5千米以内的桧柏、龙柏类寄主植物,是防治梨锈病的最根本方法。 2、对不能似除的桧柏类植物,要在早春冬孢子萌发前及时剪除松柏树有菌樱的炳枚并销毁。 3、在早春冬孢子萌发前对松柏喷12次了~了波天度石硫合剂,杀灭冬孢子,防止病菌向梨园传播。 4、在重发生区,在翌春梨锈病菌向梨园传播时即梨树展叶至幼果期,喷1-2次杀菌剂,坝防病菌侵入,喷药间隔15天。常用的药剂有:1:2:200倍波尔多激,15%粉锈宁、12.5%特谱唑、25%三唑西酮、40%氟硅唑和109%本醚甲环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