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由于某些细菌和寄生虫在低温时大量繁殖、侵袭越冬鱼种和成鱼会引起养殖鱼类大批死亡。另外,囤养越冬池的鱼类密度大,病菌易传播,若稍有疏忽,常会在短期内导致越冬鱼类发病和死亡。笔者在生产一线常见一些养鱼户在冬季忽视了鱼病的防治而导致鱼病大爆发,蒙受巨大经济损失。本文着重介绍冬季常出现的、危害性较大的几种鱼病防治方法,供广大渔民朋友冬季防治鱼病借鉴。
1、水霉病
1.1病原、病症
此病又叫肤霉病、白毛病,是由水霉菌入侵引起。鱼体损伤、鳞片脱落、伤处长满白色或灰白色水霉菌丝,像旧的棉絮状。病鱼焦躁不安,运动迟缓失常,食欲不振而陆续死亡。天气寒冷时,小鱼苗易患此病,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白色水霉菌丝。该病可引起鲤鱼苗大批死亡。
1.2防治方法
1)鱼苗下塘前用生石灰清塘,并注意在拉网、运输及放养过程中勿使鱼体受伤。
2)鱼苗下塘前用3%~5%的食盐水或2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并注意放养密度要适宜。
3)水深1m、面积1亩的鱼塘用750g五倍子煎汁,加水全池泼洒;
4)投喂药饵,每公斤饲料加3~4g盐酸土霉素,连续投喂3~4天。
2、赤皮病
2.1病原、病症
细菌性赤皮病,是在严寒冬季因鱼体冻伤或扦捕造成鱼体受伤,继而病菌入侵致使发病。病鱼体侧腹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皮肤溃烂、鱼的鳍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断裂。此病主要危害草鱼和青鱼。
2.2防治方法
1)漂白粉1ppm兑水后全池泼洒;或五倍子2ppm煎水全池泼洒。
2)给鱼拌料投喂磺胺唑酮。第1天每50kg鱼用药5g,以后每天用药2.5g。将药与米糠、麸皮、面粉等拌匀后投喂,连喂6天。
3、鱼波豆虫病
3.1病原、病症
此病又叫豆丝虫病、白云病。病原体是鱼波豆虫。此类虫寄生在鱼的鳃丝和皮肤,在鱼体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的粘液,因此又叫白云病。常见垂死的病鱼呆浮于水面,最初1~2天内可见少数鱼死亡,3~4天后出现大批死亡。鱼苗易感此病,常于冬末春初爆发。
3.2治疗方法
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0.7ppm,全池泼洒。
4、小瓜虫病
4.1病原、病症
该病是由小瓜虫大量侵袭鱼体鳃部和皮肤引起。病鱼表现为急躁不安,群集绕池边游动,并不断地和其它物体摩擦或跳出水面。鱼体消瘦发黑、鳃丝充血、呼吸困难,不久即大批死亡。显微镜下观察鱼鳃上的小白点囊泡,清楚可见小瓜虫。该病常常流行于每年的初冬和春末。
4.2防治方法
按每立方水体取干辣椒0.35g和生姜0.1g,加水煎液,将煎液掺水后全池泼洒,连续用药2次,可有效地防治小瓜虫病。
5、斜管虫病
5.1病原、病症
该病由鲤斜管虫寄生于鱼的皮肤和鳃所致。病鱼因受寄生虫的刺激,皮肤和鳃表面呈苍白色,或形成一层浅蓝色薄膜。鱼体消瘦、呼吸困难,不久即死亡。该病也流行于初冬和春末。
5.2防治方法
1)用0.7ppm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2)用2%~4%的食盐水或5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病鱼5~8分钟。
6、冻伤病
当水温降至1℃时,大多数鱼会进入麻痹状态,降至-3℃以下时如不保温会导致草、鲢、鳙鱼冻死。水温低于5℃时,就要采取加深池水、架设棚盖保温,同时增喂豆饼、菜籽饼等高蛋白饲料,增加鱼的抗寒能力。
7、萎瘪病
7.1病原、病症
该病是由于饲料缺乏引起的。病鱼表现为身体瘦弱、肋骨显露、头大体小、游动无力,在晴朗的中午,常静止地浮于水面,受惊下沉缓慢。此病轻则影响鱼种质量,重则引起鱼类大量死亡。
7.2防治方法
加强投饲管理,冬春季不停食,只要水温上升到10℃,便继续投饵,一般以精料为主,投饵量以每100kg鱼种日投3~5kg为宜。
鱼类安全越冬是鱼类池塘养殖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在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基础上总结出一套保证池塘养鱼安全越冬的有效技术方法:
1)池塘要求
越冬塘水深(冰下有效水深)应维持在1.5~2.0m,池塘底泥为10~20cm,池中无杂草,有良好的保水性,注排水方便。
2)水质管理
越冬鱼入池前,池塘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清除凶猛鱼类和耗氧的野杂鱼。向越冬池灌注新水(最好采用地下水)。用尿素适当肥水,培育一定数量的浮游植物,杀灭大型枝角类等水生动物。
3)加强营养
鱼类入池前一个月左右应给越冬鱼投喂高质量、富含蛋白的精饲料,促进鱼体育肥,增加肥满度,提高越冬鱼越冬抗病害能力。
4)拉网锻炼
在封冰前一个月内最好对准备并池越冬的鱼进行1~2次拉网锻炼,以提高鱼体对外界环境改变的应激能力,同时对鱼作全面的观察以去除病鱼,操作中注意避免鱼体受伤。
5)保证溶氧
结冰后隔几天测1次冰下水中溶氧量,如发现冰眼中有鱼上漂或池水溶氧量小于3mg/L时,说明水体缺氧,应立即采取补氧措施。如打冰眼循环水体,加注新水等。防止冰下水位下降或发生渗漏造成塌冰现象,定期打冰眼放出水中的有害气体。
6)确保透光
保证冰面清洁,经常扫去冰上的积雪和污物确保冰的透光度,以免影响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产氧量。
此外,要根据越冬池大小、水深和养殖户养殖水平等合理安排越冬鱼的密度,防止因鱼密度过大而导致鱼病发生后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