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病毒病:
症状:
主要表现为系统花叶或产生黄色条斑,叶片黄化扭曲,植株生长矮小,由于病毒种类复合侵染组合不同及水仙品种的差异,症状变化很大。
病原物:病毒种类主要有(1)水仙花叶病毒属马铃薯X病毒组。病毒粒体线条状,550×12纳米。(2)水仙黄条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组。病毒粒体线条状,755×12~15纳米,有风轮状内含体。此外,还有水仙潜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烟草脆裂病毒和马铃薯Y病毒等也感染水仙。带毒鳞茎为主要的初侵染源,叶蝉、蚜虫和土壤线虫是田间传播介体。
发病条件:子鳞茎带毒,使病毒传递到下一代并广为流传。寄生植物 NMV可侵染红口水仙、黄水仙和水仙杂交种、风信子、长春花、矮牵牛、千日红、绒缨菊、三色旋花等。NYSV可侵染明水仙、红口水仙、多花水仙、黄水仙、长寿花等。
防治方法:
1、生产中采用脱毒组培苗。生长季节及时拔除病株。
2、用高温处理鳞茎,效果很好。1年生鳞茎在43.5℃的温水中浸泡3小时;2年生鳞茎在44℃的温水中浸泡2小时;3年生鳞茎在44.5℃的温水中浸泡1.5小时。
3、生长期用40%乐果乳剂2000倍液,防治各种蚜虫。
水仙朱顶红红斑病:
症状:叶、花梗、苞片及球根均可感染此病。感病初期叶片上出现不规则的红褐色斑点,后期病斑扩大为椭圆形或纺锤形凹陷的紫色病斑,病斑互相连接使叶形枯列。花梗也发生红褐色小斑点。后迅速成赤褐色条斑,使花梗向有病斑一侧弯曲。球根感染时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环境潮湿时会出现粒状的深褐色小点霉层。
病原及发病现状:病原为水仙壳多孢(Stagonosporacurtisii)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如果种植病球就成为第二年的浸染源。病菌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防治方法:
1、避免连作,选取无病球要种植。种植前应除去被害鳞片,不要种植过密,一旦发现病株、病叶应及时拔除。
2、发病时,可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80%代森锌500-700倍液,防止病害蔓延。
水仙鳞茎基腐病:
症状:该病主要发生在植株地下部分,地上茎叶也有发生。生长期间,首先是地下部分感病,根系变褐色,呈水渍状腐烂,鳞茎基盘处出现褐色斑点并向上迅速蔓延,使鳞茎组织呈现深褐色或紫色腐烂,鳞片间可见白色或粉色丝状物,不久茎叶上产生褐色或紫褐色的不规则小斑,并逐渐扩大,重病株由于鳞茎腐烂,地上茎叶也枯死,感病轻的鳞茎,再次种植时,长出的植株矮化,叶短小、呈浅黄绿色,很小生根或不生根,这种植株不久即枯死。贮藏期间发病,鳞茎根部开始变褐、腐败,后期肉质部分干腐呈海绵状剥落,有时则坚硬如石。
病原及发病现状:水仙鳞茎基腐病的病原是一种真菌,即水仙尖镰除孢菌。该菌在病株残体或土壤中存活、越冬,多从鳞茎及根部伤口侵入植株,因此,水仙在挖掘时受到损伤容易发病。种植有病鳞茎或连作发病重,贮藏场所通风不良也易发病。发病的适宜湿度为28-32摄氏度。在舟山地区,4月中旬以前由于气温低于19摄氏度,因而田间发病率很低;从5月份到收获期间,随着湿度升高,病情迅速发展,危害加重。
防治方法:
1、选用饱满无病的种球。种球有可能带菌的,用43%福尔马林120倍液浸泡种球3.5小时。也可用50%多菌灵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球15—30分钟。
2、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或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3、发病初期喷淋25%苯菌灵乳油或50%多菌灵可湿粉8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