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直被国内业界视为“高难度动作”的仿生农药研究在山东莱阳农学院取得重大突破。由该院孟昭礼教授负责的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高效安全仿生农药的研制与开发”在青岛通过了由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等单位组成的专家组鉴定。根据毒性试验结果,按照国内农药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其用人工模拟手段合成的仿生安原药、20%仿生安微乳剂,分别为低毒、微毒农药。这意味着真正的“绿色农药”在青岛正式诞生。
参与鉴定的专家组认为,“仿生安”是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新品种,适用于防治大田作物、蔬菜、果树等作物的真菌病害,尤其对小麦纹枯病、玉米大斑病、蔬菜灰霉病、草莓白粉病、葡萄白腐病、苹果腐烂病等病害防效突出,是一种广谱、高效、安全的农用杀菌剂,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
据孟昭礼教授向记者介绍,该项目在小试的基础上,目前已经建成了15吨/年仿生安原药中试生产线,仿生安原药含量达80%以上。同时在中试合成研究上也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并建成了以水为基质的20%仿生安微乳剂产品制剂生产线,年生产能力为75吨。这两条中试生产线的建成,为“仿生安”绿色农药实现工业化生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002至2005年,20%仿生安微乳剂在山东半岛得到大面积推广和应用,累计施用面积达70.92万亩,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对照药剂井岗霉素,防效达85%以上,新增产值约11亿元,新增利税约1.5亿元,年均增收节支总额约为11.3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另据了解,仿生农药结合了化学农药、生物农药的优点,具有高效低毒甚至微毒的特点。孟昭礼教授通过对银杏树的结构成分进行细致分析,分离出300多种有益物质,经过结构模拟、化学分析,完成了仿生合成。在该项成果之前,就已经研制出“银果”、“银泰”两种低毒仿生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