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葡萄病毒病的发生:葡萄病毒病是由病毒、类病毒、类菌原体和类立克次氏体等4种病原在葡萄上侵染而引起的病害。最早是在起源于中亚地区的欧亚种葡萄上发现的,后来随欧亚种葡萄的发展传遍世界各地。
截至到2005年,国际上已经鉴定的葡萄病毒种类有55种,分属于20个属。其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有葡萄扇叶病、葡萄卷叶病、葡萄栓皮病和葡萄茎痘病4种,而研究的较为清楚和深入的是葡萄扇叶病和葡萄卷叶病。
其中,葡萄扇叶病、葡萄卷叶病、葡萄栓皮病、葡萄茎痘病、葡萄斑点病在我国各葡萄产区分布广泛。其余四种葡萄脉坏死病、葡萄耳突病、葡萄星状花叶病和葡萄缩叶病仅在新疆吐鲁番地区有报道。
病毒侵染葡萄后,造成产量下降(减产20%~80%),品质降低(着色不良、含糖量下降、含酸量升高和风味丧失),成熟延迟,树势衰退,经济寿命缩短,抗逆性减弱,生根力差和嫁接成活率低,甚至树体死亡等许多不良后果,严重影响葡萄、葡萄酒的质量和品质。
(一)葡萄卷叶病
1、病原:到目前为止至少确定了9种与葡萄卷叶病毒病相关的病毒,其中GLRa-1、GLRa-3是分布最广泛的病毒种类。
2、田间鉴别症状:夏末秋初时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向下反卷,并逐渐向上蔓延至整个植 株;红色品种叶脉间变红,仅叶脉仍为绿色;感病的白色品种叶片卷缩而不变红,但是叶脉间稍有褪绿黄色。
3、危害:病株果穗变小。果粒颜色改变,红色变浅,白色变黄,含糖量降低,成熟晚。根系发育不良,抗逆性减弱,易受冻害;嫁接成活率显著降低,生根能力差。
4、传播途径:一是通过繁殖材料传播,带毒的葡萄接穗、砧木、苗木的传播是最主要传播途径。二是通过昆虫进行传播,如叶蝉、粉蚧等昆虫。
(二)葡萄扇叶病:由线虫传播、葡萄扇叶病毒引起的,可侵染所有葡萄品种。
1、扇叶病的田间症状鉴别(春季明显):
1)在叶片上有三种表现症状。①扇叶形:叶片不对称,中脉偏向一侧,叶柄洼凹大开张,叶边缘锯齿变长变尖,呈扇子状。②黄化:叶面上出现许多黄色斑点,逐渐扩散成黄绿色花斑叶,这种叶片常不变形,但也有时呈扇叶状;③镶脉带黄化:在夏季初期或中期,沿主脉或支脉两侧形成一条黄色带状斑,叶形基本正常。
2)在枝条上的表现:枝条节间缩短,且间隔不规则;叶片簇生变小;有时发生双芽对生于单芽位置;卷须有时发育成侧梢;新梢扁化,呈Z字形生长。
2、扇叶病毒病对果实的危害:果穗小而少;果粒小而少;成熟期不规则。
注:但在葡萄生产过程中,人们常会将除草剂的药害、以及由缺素引起的症状与葡萄扇叶病毒病症状相混淆。(除草剂对葡萄的为害主要症状:葡萄叶片发生畸形,叶部呈带状纹,新梢先端叶片发生严重,叶边缘呈鸡爪抽缩状,叶柄洼极度开张。)
(三)葡萄栓皮病
栓皮病(Corkybark)在叶片上的症状:与卷叶病近似,但在生长期间出现较早而且较明显。病株树势衰弱,早春延迟萌芽,春末至夏初叶片开始变黄,逐渐反卷并转红色或黄褐色。与卷叶病不同之处是整叶变黄(卷叶病的叶脉仍保持绿色)。
栓皮病株落叶不正常,有时在“霜降”后枯叶仍留在植株上。栓皮病在枝蔓上的症状:茎蔓基部树皮变厚粗糙,产生纵向裂纹,剥去树皮有纵向不一的槽沟。
(四)葡萄皱木复合病
症状:生长减弱,植株矮小,春季萌芽延迟,感病品种,种植后几年内即衰退死亡;部分植株嫁接口上部肿大,形成“小脚”现象;有的嫁接口上部树皮增厚,木栓化,组织疏松粗糙;嫁接口附近的木质部和树皮形成层常可见凹陷的茎痘斑或茎沟槽。
二、葡萄病毒病的综合防治
根据葡萄病毒病的发生规律、传染方式及其为害特点,其主要防治措施可概括为:清除和限制传染源;防治传毒介体;使用无病毒或抗病毒繁殖材料。具体的措施为以下几条:
1、建立严格的检疫制度
2、建立无病毒葡萄苗木繁育圃
3、及时发现和拔除病株,并用甲基溴化物和1,3-D熏蒸剂进行土壤消毒,清除发病中心。
4、及时防治传毒介体
5、通过遗传转化获得抗病毒植株目前GFLV、ArMV、GVA、GVB和GVA、GFLV、GLRaV-2、GLRaV-3外壳蛋白(CP)基因已分别导入到欧洲葡萄(Vitis vinifera)和沙地葡萄(Vitis pestrsis)及其他砧木中,获得抗病毒转基因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