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核病是喜低温的病害,相对低温和多湿条件下常有发生,虽露地、保护地都能发病,但以不加温温室和塑料大棚受害较重。随着病菌(菌核)在土中的逐年积累,已成为温室和塑料大棚蔬菜栽培的重要病害。菌核病寄主范围广,能侵染64科383种植物,蔬菜中白菜、甘蓝、黄瓜、番茄、茄子、辣椒、菜豆、莴苣、芹菜及豆瓣菜、紫背天葵等均常受其害。
1症状识别
蔬菜菌核病的症状基本相同,一般病部在湿度大时生絮状白霉并形成黑色菌核;能引起湿腐但无恶臭是病害识别的主要特征。茄科不同蔬菜的症状表现也存在如下的一定差异。
1.1番茄
植株茎、叶、果实等均能被侵染。叶片多自叶缘发病,初水渍状淡绿色,后浅灰褐色,湿度大时生少量稀疏白霉,病部扩展快,可致病叶腐烂或枯死。茎部发病多由叶柄基部侵入,向两端蔓延并环绕茎,边缘水渍状,病部灰白色稍凹陷,有时可见不明显的灰褐色环状纹,湿度大时可生白色絮状霉,后期表皮纵裂,最终病部以上枯死。被害茎表面菌丝集结,形成初白色成熟后转为黑色的不规则菌核。纵剖病茎,髓部空腔中亦能见到较多的黑色菌核。仅见青果受害,病菌多从残留花瓣,亦或从残存柱头侵入,并向果面蔓延,病部水渍状灰白色,湿度大时萼片附近及果柄周围生白色絮状霉并形成黑色菌核,有时在病脐部亦能见到少许的白色絮状霉。
1.2辣(甜)椒
症状基本同番茄。病茎出现黄褐色轮状纹时较番茄明显,嫩枝倒折,湿度大皮层腐烂,后期病茎浅褐色。果实受害后,果面褐色水渍状,可扩展至全果造成整个果实湿腐,但无恶臭。菌丝或菌核多形成在果实空腔内。幼果受侵,湿度大时生蓬松的白色霉,湿腐,后干枯脱落。
1.3茄子
症状基本同番茄。茎染病初淡褐色,水渍状,稍凹陷,后呈灰白色。花蕾及花受侵水渍状湿腐。果实受害病斑初水渍状,后稍凹陷,褐腐,长出菌丝并集结成菌核。
2发病条件与规律
菌核遗留在土中或混在种子中越冬和越夏,落入土中的菌核是主要的初侵染源。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通过带菌种子调运和病苗移栽,也可传病。子囊孢子先从寄主衰弱的器官(衰老叶片及残存花瓣等)侵入,侵染力增强后再侵染健康的组织。重复侵染主要靠病、健部接触时菌丝体传病,使病害蔓延。菌核无休眠期,当吸收一定水分,在散射光下,15℃左右最适于萌发形成子囊盘。子囊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均需85%以上的相对湿度,其虽对温度要求不严,但以较低的温度为适宜。这样相对湿度就成为发病与否的限制因子,造成了早春和晚秋保护地栽培中菌核病易于发生或流行的现象。菌核萌发北方多在3~5月,南方多为2~4月及10~12月。
低温高湿是发病的主要原因,不加温温室和塑料大棚栽培较露地发病重。一般空气湿度达85%以上时病重,低于65%病轻或不发病。茄果类蔬菜随着开花结果后浇水次数的增加,病情常渐加重,盛果期为害达到高峰。浇水不当,植株过密,偏施氮肥,枝叶徒长,通风不良,光照不足,以及植株受冻等均能导致菌核病的发生或加重。
3防治方法
①深耕、地膜覆盖栽培。通过深耕尽量将遗落土中的菌核翻耕入10cm以下,使之不能产生子囊盘;应用地膜覆盖,抑制子囊孢子扩散,从而减少侵染机会。
②生长期间及时摘除病叶、病枝及病果;罢园后认真清除病株残体;有条件的地方重病田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或实行水旱轮作,消灭或减少越冬、越夏与再侵染菌量。
③剔除种子中混入的菌核后再播种,定植前汰除病苗。
④加强管理,注意通风降湿,减少传播蔓延。根据不同作物、品种,进行合理密植;依管理需要,适时打老叶;采用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有条件的地方推广滴灌,实行全地膜覆盖栽培。
⑤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药。药剂可选用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或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等进行喷雾,间隔7~10天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