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螯螯虾是20世纪90年代引进我国的,但是其发展和普及的速度远没有罗氏沼虾快,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一是其繁殖力差,抱卵量小,除非有足够的亲虾,否则很难形成大的批量,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速度;二是其外观上与早先引进的克氏螯虾很象。因此,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克氏螯虾而认为没有什么养殖价值,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虾的发展。尽管红螯螯虾有以上的缺点,但是其具有食性杂、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抗低温等优点。因此,还不失为一种值得推荐的品种。目前海南、广东等省养殖较多。
一、水质要求
(-)水温
红螯螯虾天然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尽管比罗氏沼虾耐低温,适应力强,但试验表明,长期处于温度为9℃的成虾,死亡率在30%左右。如果温度上升至11℃,虾开始活跃并开始摄食。其生存适应水温为5~37℃,最适生长水温为24一30℃,养殖过程中仔虾、幼虾田温差不超过3℃,成虾不超过5℃,否则会造成重大损失。
(二)pH
适宜范围为7.5一8,酸性水质不利于虾的蜕壳、生长,且会增加蜕壳死亡率或延长蜕壳时间,影响生长速度。故在生产过程中要定期施生石灰,以调节池水的酸碱度,保持适宜的酸碱度有利于虾池内有机质的分解,促进活饵料的生长和虾的蜕壳。
(三)溶解氧
溶氧是影响红螯螯虾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溶氧充足,水质清新;有利于虾的生长和饲料的利用。一般认为成虾养殖池的适宜溶解氧为4~5毫克/升,当降至1.8毫克/升时,短时间内尚可存活或攀爬行空气呼吸补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天气突变。水质变坏而造成缺氧时,往往发现红螯螯虾向岸堤上爬行,红螯螯虾在不同的生活阶段、不同的性别和不同的生理状态其耗氧量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幼虾高于成虾;雄虾高于雌虾;抱卵虾病于非抱卵虾;软壳虾高于硬壳虾。
(四)总硬度
要求不同于鱼类,该虾要求总硬度在50一100毫克/升的水中,蜕壳生长良好。水质硬度低于20毫克/升明显不利,当硬度提高到50毫克/升,状况显著好转,蜕亮较顺利,生长也快。
(五)盐度
红螯螯虾属淡水虾类,但对盐度有一定要求,当用1%的食盐水对幼虾、3%对成虾进行体表寄生虫杀灭浸泡时,短时间内都表现有较好耐受性。
(六)营养盐
红螯螯虾成虾养殖要求水质肥、活、爽,一般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为宜。这不但对培养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增加饵料有利,而且一定的磷、钙、氮、钾含量也是虾生理性蜕壳、生长之必需。
二、池塘条件
红螯螯虾栖息在各类淡水水域中,营底栖爬行生活,在正常情况下很少掘穴打洞。红螯螯虾喜阴怕光,白天多潜伏在水体中可隐蔽的地方,很少外出活动觅食,傍晚开始活动,多数在沿岸浅水区爬行觅食,穴居群集,又善于攀附爬逃。因此,要求养殖水体上有水生浮游植物(约占水面l/3),池底种植水草(轮叶黑藻等)。同时还要在池边、池底设置足够的瓦管、竹片、竹筒以供其穴居。此外,任何养殖水体均要设置防逃设施及进出水口拦网,以防逃、防敌害。养殖池的规格要求不很严格,一般以0.2一0.33公顷为宜,水池采用长方形,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氧气,内池壁应有1:3的斜坡,深度为1一2米。所有虾池底质以砂泥硬底为好;即使水泥底也应铺设中号砂土10厘米以上。池底必须清除淤泥,淤泥过厚,不利于虾的生长。地下水和泉水是养虾的最佳水源,地下水有以下优点:①有固定的独立的水源;②没有病原体和杂鱼;③没有污染;④全年温度相对稳定,但要经常测定水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硫化物和铁含量不能过高。
三、苗种放养
刚离开母体的稚虾,一般体长只有0.8厘米,此时虾苗放养的成活率较低,故一般放养体长2厘米以上的苗种,成活率较高。虾苗放养前的准备工作是成虾养殖的关键环节,虾苗入池前准备工作要充分,以便虾苗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饲料。
(一)养殖池的准备
在放虾之前,要认真进行池塘清整,去除淤泥和平整池底,使池底和池壁有良好的保水性能,尽可能减少水的渗漏。池堤要有一定的坡度,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池底的中部挖1条水沟或在池塘坡底四周开挖1条沟,主要有利于早期虾苗的培育管理和捕获时操作方便。
(二)清塘
清塘工作是红螯螯虾养成前必须要做的准备工作。清塘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虾的成活率和养殖产量。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生石灰清塘,既能改变池水中的PH,也可杀死病菌、野杂鱼及各种水生动物如泥鳅等。生石灰清塘有干法和带水清塘两种。干法清塘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60一80千克,全池泼洒,再经3一5天晒塘后,灌入新水;带水清塘每667平方米以1米水深计算,用新鲜生石灰125一150千克,要把新鲜生石灰放在水中溶解后,全池均匀泼洒。漂白粉清塘,将漂白粉溶化后,全池泼洒,用量为每667平方米7千克,漂白精用量减半。晶体敌白虫及敌杀死清塘,每667平方米水面用晶体教百虫500克再加敌杀死50克。总之;不论用哪种方法,都应选择在天气晴朗时进行,这样药效快,杀菌力强,而且毒力消失也快,比较安全。
(三)进水和施肥
一般清塘7~10天后,就要进水,注入新水时,要认真做好过滤工作,以防止野杂鱼及鱼卵随水入池。自放虾苗之日起,就要培育虾苗的活饵料。因此,在放苗前一周就要进行肥水,使水中含有丰富的浮游生物,成为虾的直接饵料。常用有机肥料量为每667平方米75~100千克,使水色有一定的肥度。此时水位较浅,随着水的加深,要逐步增加施肥量。具体要视水色而定。
(四)种植水草
水草是虾的主要饲料之一,由于红螯螯虾的食性杂,尽管偏食动物性饲料,但在动物性饲料不足的情况下,则主要吃水草,如苦草、轮叶黑藻、凤眼莲、水浮莲和喜旱莲子草(水花生)等;水草同时是虾隐蔽、栖息的理想场所,也是虾蜕壳的良好场所。在水草多的池塘养虾,成活率高;水草再一作用是能净化水质,减低水体的肥度,沉淀悬浮物质,使水质清新,提高透明度。
(五)放养密度
虾苗放养之前要经过试水,试水时,用桶装水放入几只虾苗,经半小时观察,虾苗活动状况正常后,证实池水毒性消失,方可将虾苗放入池塘。精养虾池一般每667平方米放养600一1000尾,也有的虾场667平方米放2000尾虾苗,成活率达80%左右。因此,作为池塘养虾要根据池塘条件(水深、底质和面积等)、管理水平等情况,再结合产量来决定放养密度。密度过小,不能发挥池塘生产潜力;密度过大,长势差,收获时个体也小,得不到好的产量。故放养量要从计划产量、预计成活率,同时要估计成虾个体大小、平均重量来决定。根据实践经验,一般放养量可采用下面公式来推算:
放养量(尾)=养殖面积(667平方米)X计划产量(千克)X预计养成1千克虾的尾数/预计成活率
例如:计划产量每667平方米200千克,颈计当年养成虾每只在75克左右,成活率在75%,如果养殖面积为0.2公顷,那么总放养量为10
000尾左右。
四、饲料及投喂
饲料是虾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饲料的质量和营养价值又是影响饲料系数及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红螯螯虾属杂食性动物,摄食方式为抱食或收集。在天然条件下,因为它不易捕获运动较快的水生动物,所以只能以有机碎屑、附生藻类、水生维管束植物和新鲜的动物尸体为食。在人工养殖时,仔虾、幼虾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成虾动、植物兼食,养殖以人工配合颗粒饵料或以虾、鸡配合料,辅以动、植物碎屑投喂较好。养殖实践表明,该虾的饲料比较容易解决,具体饲料来源可参见表4-2。
饲料的投喂必须做到合理、适量,早期投喂的次数为2次,生长后期再增加1次。投喂时间一般是工午8时、下午5时和晚上8时,上午投喂量为日投总量的30%,晚上投喂量为总投量的70%。晚上追加投喂最好是动物性饲料如贝壳类或小杂鱼等,以减少虾的自相残食。投喂时必须注意:虾的个体大小,每隔1周测定虾的体长和体重,并估算成活率;观察虾所处的生长阶段、生活状态和生理状况(如蜕壳和性成熟情况);注意气候、水温和水质状况;根据摄食状况来决定投喂量;饲料的品种和质量;塘内基础饲料的多寡。早期在15天内,主要泼豆浆培养基础饲料,后再笃滩。笃滩的饲料(如菜饼、豆粕类)加入鱼粉或煮熟的野杂鱼,效果会更好些。
五、日常管理
成虾养殖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水质管理、整修塘堤、防漏防逃、观测虾的生长情况等。
池塘的水环境是红螯螯虾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水环境的好坏从根本上决定着成虾的生长情况。早期虾苗下塘时,可保持水位较浅。随着虾的生长,逐渐注水,到了虾的生长旺季,可根据下列情况换水;放苗密度过大;塘内生物量过多;水质过浓,恶化和透明度低;水温过高,超过32℃;天气闷热、无风、虾往堤埂上爬。一般换水尽可能安排在傍晚,换水量占总水体的10%左右。
巡塘观察是红螯螯虾养殖过程中必须做的工作,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积累养殖经验。巡塘的内容有:记录气候情况如水温、雨情和风力等;巡塘观察虾的蜕壳生长情况,死亡情况以及堤埂上虾的活力状况;观察水色,因为虾喜欢在水质清新的环境中生活,因而必须经常观察记录水色及水的透明度状况;观察摄食情况以及池底是否变黑,并采取相应措施;个体差异的观察,由于红螯螯虾放苗时,个体差异就比较明显。因此,在投喂饲料时,必须增加投喂量;及时清除敌害生物。
在极端的情况下,如水质恶劣、溶氧不足等情况下,有少量的红螯螯虾会爬到堤埂上,无论在越冬期间还是在高温傍晚都会出现这种情况,但它的逃跑能力远不如河蟹,一般情况下,它仍会回池塘。在养殖过程中,我们通常用廉价的薄膜在虾塘四周围30厘米高的防逃墙,这样做能防其逃跑。总之,成虾养殖必须紧紧围绕水质、苗种、饲料和管理这几个重要环节,才能比较理想地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
六、病害防治
红螯螯虾像所有的甲壳动物一样,具有很强的抗病能力,除非是很极端的环境,否则其不易得病。到目前为止,关于红螯螯虾得病的情况很少见有报道,现将国外有关切头虫病的研究情况介绍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切头虫是红螯螯虾的一种体外共生生物,以虾在摄食时的碎屑为食,一般认为该虾并不影响虾的生长,但大量寄生时,会影响红螯螯虾的外观质量,从而降低虾的售价。目前还没有一种专用药物能完全杀死它们,所以最好的控制方法是不要将带虫的虾引进商品虾养殖池中,如果发现有带虫的红螯螯虾,可用3%的食盐水浸洗2一3次,每次30分钟。
七、成虾的捕捞和运输
成虾的捕捞是红螯螯虾养殖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捕捞时间的合适与否对产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捕捞时间要掌握好。捕捞时间主要跟温度有关,水温降至9℃以下,红螯螯虾的活力减弱,南方地区一般在12月上旬(如福建、广东),华东地区(如上海、江苏)一般在11月下旬,此时温度也降至10℃左右,该温度会影响红螯螯虾的存活,应及时捕捞上市。捕捞的方法常采用池水抽干、逐个捕获的办法。
红螯螯虾的运输,相似于鱼类运输。但由于它是甲壳类,又可行气呼吸和攀爬逃脱及怕光喜雨,需要附着躲藏和避免在运输途中生理性蜕壳等特点,所以又不同于鱼类运输,它必须有相应的设施和技术。
(一)技术要点
启运前虾应停食,够放在小水泥池中,注入清新虾池水,用空气系不断增氧,暂养一段时间,以利虾体排泄粪便,避免途中水质恶化;螯虾运输应避开蜕壳高峰和临近蜕壳时期,尽量缩短途中装运时间,减少途中蜕壳死亡;不论何种装运,均采用原虾池无污染水装运,并设水草、隐蔽物让虾附着躲藏,以减少水质差异,以及蜕壳和途中碰去、摇晃等损失;螯虾在运达目的地下塘前,对于无伤病的仔虾,可调节水温小于3℃以内,再放入先挂持好的网箱内,喂熟蛋黄后,吊4~5小时,连同网箱平衡沉入水中,让虾自己爬入池中,体质弱的仔虾,第二天清理消毒后下塘。对于有伤病的虾,视虾体大小要用10~20毫克/升的呋喃唑酮浸洗虾体。对受伤的成虾,可用金霉素软膏涂擦伤口。体弱的虾苗,可在清水加入0.3%~0.5%的葡萄糖盐水及少量维生素于容器中暂养数小时,待虾体恢复正常后,再放养入池,可有效提高运输后养殖成活率。
(二)运输方法
1.帆布袋运输
用鱼用竹篓,内套帆布袋,帆布口用编织塑料布加高50厘米,袋口可捆扎在一起,吊离篓面,以防虾爬出篓外逃脱。用高压氧气瓶通过气石或塑料管钻孔向水中成圈密集供氧。帆布袋装水水面放置新鲜水浮莲。这种方法容易观察虾的活动情况和换水,适用于大批量的各种规格虾体长途运输,尤其在夏季的高温季节,这种运输成活率较高。
2.泡沫箱湿法运输
用50厘米x50厘米X30厘米加盖泡沫箱装运。先在箱内放少许水浮莲、水草或湿棕片,加2~3厘米水,使隐蔽物保持湿润,再直接装入虾体,加盖固定后,再在盖上钻若干小孔,使箱内空气流通,孔不能比虾大,以防虾逃走。若运输时间过长,途中要撤少许清水。在夏季水温高时。可以在箱内放冰块袋,调节温差。
3.干法运输
红螯螯虾成体离水的忍耐力强,短距离常采用干法运输,即用一般的木桶在桶口罩上网即可,途中若经常淋水或加带水的水葫芦一起运,成活率可达95%以上。
八、养殖实例
江苏靖江水产养殖场为摸索红螯螯虾在长江流域养殖的生长习性,于1997年5月至12月在鱼种池内进行小面积、低密度套养红螯螯虾,具体养殖情况如下:
(一)池塘条件
选择该场进排水方便的3口池塘,池塘平坦,坡比1:2.5以上;虾苗放养前1周干塘、曝晒,2天后用漂白粉干法清塘,翌日注入新水,水深80厘米,不施基肥,同时栽种轮叶黑藻,投放鲤鱼繁殖用的旧网片,供虾栖息、隐藏和遮荫用。饲养中后期,池塘水深保持l.2米,投放虾苗后及时用塑料薄膜沿塘四周围成防逃墙。
(二)苗种来源与放养
虾苗分2次从扬州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引进,其中1个池放养的虾苗软壳虾偏多,运输过程中虾苗死伤多,体质差,暂养后过数入池,体长2~4厘米;另外2个池运输过程中几乎没有损失,体质好,规格整齐,3厘米左右,同样暂养过数后入池。
虾苗下塘1个月后按常现方法分批放养鲢、鳙、草鱼夏花鱼种,池内不混养底层鱼,放养情况如表4-3。
(三)饲养管理
1.投饵
螯虾刚放入池塘的14天内投喂豆浆为主,每天用黄豆0.5千克,15天后辅以豆浆饼糊、小麦、轧碎的螺蛳等投喂,6月下旬,虾塘放养夏花鱼种后按培育鱼种的常规方法投喂,8月上旬开始每天17时增加投喂螯虾专用全价颗粒饲料,同时适当投喂水草,沙蚕等。投饲量视天气变化情况和吃食情况而定。投喂虾料时力求面广撒匀,以利生长。
2.管水
虾苗放养后每3天加1次新水,每隔1周提高水位8~IO厘米,2个月后水位达1.2米,高温季度每2-3天适当加注一些新水;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防止浮头现象,每月用生五灰(20毫克/升),过磷酸钙(8千克/1000米2)各1次,调节水质,增加水体中固氮菌和硝化菌的繁殖,促进氨的循环,加速浮游生物的繁殖,降氨增氧(切忌生石灰和过磷酸钙混合使用,2次间隔至少15天)。
(四)结果
由于是鱼种池,按常规方法分批放养复花鱼种,适时起捕大规格鱼种,产量同以往持平。各地内的虾鱼产量见表4-4。
经过180天左右的饲养,雄虾最大个体长13.4厘米,体重117.5克;雌虾最大个体长13.2厘米,体重84.3克。
养殖实践中,克氏螯虾泛滥,其习性和红螯螯虾相近,这是引起产量低的主要原因,虽注意经常清除,但仍带来不良后果。经常拉网影响螯虾的正常生长蜕壳,还使部分软壳虾可能因拉网而死亡。建议红螯螯虾塘清除克氏螯虾的有效方法是:在彻底清塘的前提下,及时修建好防逃设施;如注新水时,一定要用滤水网,网目为60目/英寸的尼龙筛绢制成的锥形网,网长为网口宽的6~8倍,网的尾部用绳扎紧。
低密度投放早繁虾苗。根据该场试养情况,如4月投放虾苗,即可增加螯虾的生长期,合理地低密度放养,科学地饲喂管理,在目前红螯螯虾苗种短缺。价格昂贵的情况下,争取当年上市,可望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资料来源:摘自戈贤平主编《淡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