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松耕是指用深松铲或凿形犁等松土农具疏松土壤而不翻转土层的一种深耕方法,适宜经长期耕翻后形成犁底层、耕层有黏土硬盘、白浆层、土层厚而耕层薄不宜深翻的土地。深施肥是指将配方肥按农艺要求深度一次性施入土壤中,以提供作物不同时期的养分,满足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要。有关专家认为,现有的深松耕机械尚不能完美实现大量底肥深施的现实问题。为此,深松耕要与深施肥结合。
当前在河北和安徽等冬麦种植区正推广深松深耕和播后镇压技术,河北省政府决定用3年时间,将全省种植小麦的耕地普遍深耕一遍。各地出现了将深松耕、播种、覆土、镇压一次完成的联合作业等机械。深松耕技术被定位于“少耕”和“保护性耕作”范畴,是在生产周期内合理减少耕作次数或间隔减少耕作面积的方法,如实行年间轮耕等。我国北方当前的少耕类型有:翻后直接耕种,免去中耕;用深松代替翻耕;以旋耕代替翻耕;间隔带状耕作和连年耙地、旋耕、垄作等。在我国松土耕作法方面也出现了,如采用凿形犁或其他松土器平切松土,然后播种;带状耕作法:把耕翻局限于行内,行间不耕地,残茬留在行间等。这种深松耕技术的特点是作业后耕层土壤不乱,动土量小,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利于作物深扎根。近年来,不少地区由于长期实行灭茬旋耕,造成耕层较浅,并在20厘米左右形成一个较硬的犁底层,犁底层的存在使小麦和夏玉米等农作物只能在浅层空间生长,根系发育受限,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不利。耕地土壤质量的下降,已成为制约许多麦区争取持续高产的主要障碍因素。而深松整地作业,既可打破犁底层,也可改善耕层土壤的物理性状,使土壤通透性和蓄水保墒能力提高,有利于小麦生产的高产和节水。
但是,现有的深松耕技术没有强调深施肥技术的配合,实际上现有的深松耕机械也尚不能完美实现大量底肥深施的现实问题。可是众所周知,农田培肥的主要途经有三条,其一,增施有机肥和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农田的供肥性能;其二,合理耕作,包括深耕改善土壤松紧状况,提高土壤蓄水和通气性能,促进微生物活动加速土壤有机物矿化分解。提高有效养分供应。其三,合理排灌,消除污染等。
而当前的深松耕机械包括旋耕机和凿形铲都难以圆满完成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的底肥深施要求。原因:一是机械设计的动力不足,带不动;二是不同机型都属于非翻动式犁,它难以将大量有机肥或切碎的秸秆,翻到土壤下面去,只能做到在浅耕层内掺混,造成播后麦种处在混有大量有机肥或碎秸秆的耕层内,这些粗料要消耗其中的大量水分、氮素形成与麦苗争水争氮和造成土层许多的空洞而跑墒,不仅播后出苗条件差,达不到苗全、苗壮,还可能导致来年春旱期间麦苗的弱小和死亡问题。针对当前秸秆还田中存在着混入的土层浅,整地质量差的问题,农民的应对办法是加大播量,有些地区已经把小麦播量增加到了每亩60斤。
所以说从培肥上讲,当前的深松耕还不理想,尚欠完美。为此有三点建议。
一是深松耕要与深施肥结合。
二是与现有深松耕配合的小麦播种时施肥的定位,不是全层性底肥,而是介于种肥和基肥之间。首先要注意化肥用量要适当,尤其氮肥用量不可一次性施入,建议化肥氮最高施一半,或者施全程氮的三分之一。如果氮肥施多了,集中分布于不深的根层内不仅易烧苗还可能造成浪费。不要将这次施肥的数量与作用定位于全根层基肥的要求上。在养分种类的比例上要以磷肥为主。肥料品种可采用磷二铵或过磷酸钙加尿素,或过磷酸钙加硫酸铵、碳酸氢铵或氯化铵。特别提醒的是,一半或大半的氮肥要用在年后返青—拔节期再施用。如果采用三元复合肥,最好不要选高氮型复合肥,它们容易造成氮磷比例不协调,不符合小麦冬前生长的需求,造成冬前苗旺根不壮,不利于越冬和来年返青。
三是呼吁农业部和各级政府加强对于基层农技的推广和农机补贴管理的方法创新和补贴力度。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曹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