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在我国推广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对农业生产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用化肥,我国的粮食产量可能要减少三分之一的产量,甚至更多。然而,在生产和试验中人们发现,化肥的增产作用在不断降低。如上世纪60年代,每公斤化肥平均增产粮食20~22公斤;到70年代平均每公斤化肥增产粮食8~10公斤;80年代至90年代平均每公斤化肥增产粮食7~9公斤;目前每公斤化肥平均增产粮食5~8公斤。造成化肥增产作用降低的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1、营养失衡。作物正常生长,目前公认的必须营养元素至少有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氯、铁、硼、锰、铜、锌、钼等16种。随着研究的深入,可能还有更多的新元素加入到必须营养元素的行列。例如,大量研究证明,钠、镍、硅也是植物正常生长离不开的。植物对各种营养元素所需的量虽然差异很大,但每种元素的作用是等同的。这就好比一个有若干木条做成的水桶,虽然木条的宽度不同,但起的作用同等重要,去掉任何一根木条,木桶都盛不了水。在化肥施用的早、中期,农业以农家肥为主,农家肥的特点是氮、磷、钾三大元素含量较低,但其它中、微量元素含量丰富而全面,限制产量的是大量元素,因此施大量元素增产幅度大。随着大量元素增施,农家肥用量越来越少,还有农作物的产量越来越高,从土壤中掠夺去的中、微量元素越来越多,又不重视中、微量元素的补充,中、微量元素成了增产的限制因素。这就像一只木桶,决定盛水多少的不是最高的木条,而是最矮的木条。虽然加高木桶一侧高的木条,倾斜木桶可以增加一点水,但矮的木条不增加,盛水量的增加会越来越少。在全国18亿亩耕地中,约50%土壤缺钙、镁等中量元素,40%以上的土壤缺硼,20%以上的土壤缺锌,缺锰、铁、铜的面积分别占10%、5%、1%。
解决营养元素失衡问题,除测定土壤有针对性补施所缺营养元素外,关键是要增施农家肥,农家肥有机质丰富,营养全面,不管已确定的和未确定的必须营养元素都有。从发达国家农业来看,也十分重视有机肥的使用。例如,欧盟肥料养分比例是化肥49%、有机肥49%、城市垃圾及废料2%;美国肥料养分比例为化肥68%、有机肥32%。因此,在化肥充足的今天,农家肥的作用不容忽视。
2、化肥利用率低。在使用化肥的中、早期,化肥用量少,农民施肥后赶紧覆土,这样施肥大大减少了挥发、地表冲洗,利用率高。随着化肥用量的加大及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除底肥埋入地下外,追肥多以撒施地面与浇水相结合的方式使用,这就造成挥发、流失量增大,利用率降低。我国化肥当季的利用率氮肥约为30%~35%,磷肥10%~20%,钾肥30%~50%。因此,施肥后覆土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有效方法。
3、盲目施肥。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的种类大致相同,但不同作物对不同营养元素的嗜好不同。换句话说,有些作物对这种元素需要量大,有些作物对那些元素需要量大。例如,豆科、十字花科作物对钼需求量大,薯类对钾需求量大,豆科、薯类需磷多,花生、大豆、向日葵等对硼需求量较大,等等。然而,农民在施肥时,往往不分农作物类型和需肥量施肥,而是论袋子用肥。如,种小麦每亩用一袋子二铵,种薯类也是一袋子二铵。这样有些作物“吃不饱”,有些作物“吃不了”,吃不了的大部分就浪费掉了。过去产量低,化肥用量少,这种缺陷不明显。随着产量的提高和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失调,盲目施肥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从使用化肥以来,农民一直都在盲目施肥。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法是根据所种植的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实践证明,测土配方施肥可提高化肥利用率5%~10%,增产率10%~20%。
4、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肥力是指在作物生长的各个时期,及时为作物供给和协调所必需的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的能力。土壤肥力高低与土壤中腐殖质含量密切相关。土壤腐殖质是土壤中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多年形成的一类物质。土壤腐殖质含量多,土壤团粒结构就好,土壤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等的能力就好。在好的土壤结构条件下,施入的肥料可以被很好的“储存”,当植物生长需要时,随时提供给植物。反之,施入的肥料,大部分要么被固定,要么流失,植物需要时得不到及时供应。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业有机肥的使用量在不断减少,有些地方自90年代中后期基本不施有机肥,土壤肥力在不断下降。在土壤肥力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化肥的增产作用不断降低也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