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包括锌、硼、钼、锰、铁、铜六元素。都是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仅仅是因为作物对这些元素需要量极小,所以称为微量元素。在20世纪50~60年代以施用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情况下,微量元素缺乏并不突出,随着大量元素肥料施用量成倍增长,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加之有机肥料投入比重下降,土壤缺乏微量元素状况也随之加剧。但是不同土壤质地,不同作物对微量元素的需求存在差异,应根据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确定其丰缺情况,做到缺素补素。一般情况下,在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低时易产生缺素症,所补给的微量元素才能达到增产效果(表1)。
表1 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丰缺指标
微量元素 |
分级 | ||||
很低 |
低 |
中 |
高 |
很高 | |
(mg/kg) |
(mg/kg) |
(mg/kg) |
(mg/kg) |
(mg/kg) | |
锌(Zn) |
<0.5 |
0.5~1.0 |
1.1~2.0 |
2.1~4.0 |
>4.0 |
硼(B) |
<0.25 |
0.25~0.5 |
0.51~1.0 |
1.1~2.0 |
>2.0 |
钼(Mo) |
<0.1 |
0.1~0.15 |
0.16~0.2 |
0.21~0.3 |
>0.3 |
锰(Mn) |
<5 |
5.0~10.0 |
10.1~20 |
20.1~30.0 |
>30 |
铁(Fe) |
<2.5 |
2.5~4.5 |
4.5~10 |
10~20 |
>20 |
铜(Cu) |
<0.1 |
0.1~0.2 |
0.2~1.0 |
1.1~2.0 |
>2.0 |
微量营养元素在作物体内多数是酶、辅酶的组成成分或活化剂,对叶绿素和蛋白质的合成、光合作用或代谢过程,以及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和利用等均起着重要的促进和调节作用。作物对微量元素的需要量虽少,但在缺素或潜在缺素土壤上施用相应的微肥,可大幅度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改善农产品的品质。试验证明,钼肥对豆科作物,硼肥对甜菜、油菜、棉花和苹果、柑橘、杨梅等果树作物,锌肥对水稻、玉米、果树、蔬菜,锰肥对小麦、烟草、麻类等作物,铜肥对小麦、水稻等作物,都有增产作用,一般增产10%左右。在严重缺素的土壤上,施用相应的微肥甚至可成倍增产。在微量元素缺乏的土壤上施用微肥,除提高产量外,还有改善产品品质的作用。此外,施用微肥还能增加作物对病害、低温、高温和干旱等的抗性,但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过高或微肥施用过量,均可严重降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