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式栽培 日本首先发明箱式栽培,一般为工厂化生产采用。程序如下:
1.配方 栽培滑菇以阔叶树木屑为主,也可混用20—25%的针叶树旧木屑或经发酵处理的木屑。锯木屑有带锯、盘锯之分,带锯木屑较细,盘锯木屑较粗。滑菇好氧,较粗的盘锯木屑透气性好,利于发菌。配方是:木屑89%,新鲜米糠或麦麸10%,石灰粉1%,含水量约60%。
2.装箱 料箱用木板制成,规格长60厘米、宽35厘米、深10厘米,装湿料8千克左右。装箱时要用聚丙烯塑料薄膜包裹培养料,薄膜面积为1.2×1米。旧薄膜要用0.1%高锰酸钾或0.5%煤酚皂溶液消毒后使用。料箱则用0.1%多菌灵或0.5%五氯酚钠浸泡灭菌,或涂抹0.2%硫酸铜。
通常是将培养料先装箱后灭菌。其具体作法是:将薄膜铺到木箱内,装入培养料,随装随压实,特别是四边要紧压,然后将表面用压板压平,料厚约8厘米,再用打孔板在料面打20—24个接种孔(5—6行,每行4个孔)。接种孔上部直径2厘米,下部1.5厘米,深5—6厘米,用薄膜将料包好。
3.灭菌 将木箱呈品字形堆放,用蒸汽炉灭菌(参见香菇栽培)。
4.接种 进入接种室的料箱,在料温降到30℃以下时方能接种。为安全起见,最好是将灭菌后的料箱放在无菌室内过夜,于第2天清晨接种。
接种时动作要快,可采用流水作业法,三人为一组,其中一人搬箱,一人揭膜,一人接种,尽量减少开膜时间。要求每个料箱开膜接种时间不得长于7—10秒钟。每瓶菌种(750克)可接种5—7箱。接种前,将菌种从瓶内挖出,用手掰成小块,但不要弄碎,然后均匀撒在料面,一部分菌种自然落入接种穴内,不必逐一往接种穴内放种。接种后,迅速掩盖薄膜,用木板压实,使菌种紧贴在培养料上,然后用胶布将薄膜开口粘合,以防在搬运时散开。
5.发菌 接种后,将箱子堆在室内培养。早期多采用重叠法堆箱,高度约为1米左右,每堆8-10箱,温度较低的房间,可堆10一12箱。箱子的下面要用方木或砖块垫起,离地面30厘米,这样有利于通风透气并预防鼠咬。每堆之间应留有走道,以便检查和倒箱。用玉米秸之类编的培养箱,不能堆得太高,以防倒塌。
室内养菌以自然温度为主,最好保持在5—15℃之间。如无加温条件可随自然温度任其缓慢生长,并无不良影响。自然气温在10℃以上,且室内上下温差较大时,应15天左右倒箱重码1次,以使菌丝发育均衡,出菇期一致。一般在接种后5—7天菌种开始变白,经10-15天培养,培养基表面已被白色菌丝所覆盖,2个月左右,菌丝可以长透料。发菌期间,室内相对湿度为70—75%。室内养菌时,要注意通风换气,因为菌丝呼吸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热量,积聚在薄膜内,会阻碍菌丝正常发育,而且在菌丝旺盛生长时,由于热量散发不出去,会造成“烧料”而使培养料变酸。
3月以后,随着气温回升,箱内培养料温度也随之升高,此时要将箱子改成十字形或品字形堆放,便于空气流通,降低培养环境温度,以促进菌丝发育。
室内倒箱时,要随时检查菌种成活情况,菌种没有成活的,可以采用加大接种量(每箱用种2—3瓶)的方法补种。对污染杂菌的菇箱,则要分别进行处理。凡污染链孢霉、根霉、毛霉的,污染程度不严重,可用木板压好薄膜,放在低温、黑暗处继续培养;严重者可重新灭菌接种或埋掉。
在正常温度下,约经两个月,培养料表面会形成菌膜。菌膜是在温度较高并有良好散射光的条件下,菌块表面出现的黄褐色或红褐色分泌物干涸后形成的。菌膜的作用类似树皮,能避免菌块的水分过多蒸发,但菌膜过厚又不利于空气、水分的进入而影响出菇。一般说,发育良好的菌块,表面菌膜呈橙黄色或锈褐色,有漆样光泽,用手指按有弹性;剖开看,内部白色菌丝充满料间,不干涸,有典型蘑菇气味。始终处于暗处或见光不多的菌块,菌膜形成晚,或只有部分地方能形成菌膜,这样的菌块,一般产量低。如果菌块发粘,培养料松散或发黑,有臭味,应立即淘汰。
6.出菇 箱栽滑菇经60—80天培养,温、湿度合适就能出菇。但靠自然温度发菌时,要到立秋以后气温下降到15℃以下才能出菇。黑龙江省一般从9月中、下旬开始出菇,辽宁省则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出菇。
⑴ 搔菌催蕾 在出菇前15—20天,自然气温已逐渐下降,应将培养好的菌块从箱内倒出,摆在出菇架上,打开塑料薄膜,使之有充足氧气的供应,以利原基分化。若菌膜太厚,还要进行搔菌,以利空气和水分渗入,菌膜太厚则不利于菇蕾形成。搔菌的工具是竹刀、铁钉或专用搔菌耙。搔菌耙的耙齿要尖利、齿间距3厘米。在菌块上纵横搔动、划透菌膜,深度一般为0.5—1厘米。然后平放在出菇架上,调节室温至15℃。当搔菌处有新菌丝出现时,立即浇水,使菌块含水量达70%,再盖上薄膜,搔菌处很快就有原基出现。分化的原基呈褐色颗粒状,经1-2天转变成黄褐色或红褐色,可辩认出菌伞、菌柄的幼小菇体。此时要打开簿膜,进入出菇管理。
⑵ 出菇管理 出菇期间,室温控制在10—15℃,高于20℃,菇体发育慢,菇盖小,柄细,肉薄,易开伞。若低于5℃,则生长慢。幼菇生长期间若发现太干,可以向空中或地面喷水,将相对湿度提高到90%。菌块上只能根据菇体长势适量喷水,浇水过多,菌块变成暗红褐色,失去光泽,菇体生长缓慢,呈深红褐色,粘质多。水分过多则引起腐烂。滑菇从原基出现,经7—10天,趁末开伞前采收,采收过迟,菌盖张开,变为锈褐色,则降低商品价值。
每次采收后,要及时清除菌块表面残根和3—4毫米厚老菌皮,并停止浇水,盖上薄膜,保温保湿。经5—7天恢复生长,当培养料表面出现新的原基时,打开塑料薄膜,经过1-2天再浇水促进菇体生长。
严冬季节采取保温措施,只要有5~10℃,滑菇的菇潮仍然很盛。若没有采暖设备,在最后一次采菇后,经10天左右风干处理,尽量降低培养料的含水量,可避免冬季保管时冻冰。然后将菌块在室内集中堆放,用塑料薄膜将菌块包好,防止过分脱水,保持菌丝活力。次年春天,当气温回升到5℃以上时,揭去薄膜,放到出菇架上浇水出菇,也可提高空气相对湿度,让培养料自然吸水出现原基,过1-2天再浇水,按前述方法管理。在正常情况下,按每箱投干料4千克计,产3-4潮菇,可收鲜菇1.5-2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