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生态)类型:常规晚粳品种
审定编号:皖稻2016051
申请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育种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W26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ASD16(印度泰米纳度水稻研究所利用ADT/Co39育成)
主要特征特性:2013年、2014年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92.1厘米、亩有效穗23.0万、每穗总粒数107.9粒、结实率93.7%、千粒重28.3克。抗低温冷害性1级(空秕率6.3%)。全生育期129天左右,比对照品种(M1148)早熟7天。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2013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3.50),抗稻曲病(病指3.1),感纹枯病(病指52),抗白叶枯病(病指20);2014年感稻瘟病(综合抗指6.30),抗稻曲病(病指2.4),感纹枯病(病指62),中抗白叶枯病(病指39)。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2013年米质达部标3级,2014年米质达部标2级。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年区域试验亩产620.5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9.82%(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亩产593.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6.05%(极显著)。2015年生产试验亩产538.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3.3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栽。2.合理密植:移栽田行株距23×13厘米,亩栽2万穴左右,每穴栽插3粒种子苗,基本苗6万左右,群体掌握在30万高峰苗,21-23万左右有效穗为宜。3.科学施肥:亩施氮化肥折碳铵总量控制在90公斤左右,同时需增施有机肥及配施钾肥7-10公斤。4.加强管理:栽时防败苗,浅水促早发,中后期湿润灌溉促健壮。防止重烤过头和后期断水过早。在病虫害防治上,前期应注意做好苗期稻蓟马,大田纹枯病、纵卷叶虫、螟虫,褐稻虱的防治,后期做好稻曲病的防治。
适宜推广区域:沿江、江南双季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