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资料网收录海量植物种植技术与植物相关资料,如养花、蔬菜、菌菇、果木及农作物等,欢迎查阅!

水稻重要害虫大螟

时间 : 12-01 投稿人 : 乐秦 点击 :

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分布较广,在我国中南部稻区都有发生,以南方各省的局部地区发生较多。食性复杂,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玉米、高粱、甘蔗、小麦、粟、茭白及向日葵等作物,以及多种禾本科杂草。大螟为害状与二化螟相似,但蛀孔较大,并有大量虫粪排出孔外。

形态特征

大螟属鳞翅目、夜蛾科。成虫体长12~15毫米,翅展27~30毫米。前翅近长方形,淡褐色,从翅基到外缘有一深灰褐色纵纹,纵纹上下各有2个小黑点;后翅银白色。头部鳞毛较长。卵扁馒头形,顶端稍凹陷,表面有放射状刻纹,初产白色,后淡紫色,卵粒平铺排列成2~3行。幼虫5~7龄。3龄前幼虫鲜黄色;老熟时体长20~30毫米,头红褐色,体背面紫红色,无纵线,腹面淡黄色,腹足趾钩半环状。蛹黄褐色,头胸部常附有白粉,两翅芽末端在腹面有一小部分相接,末端有4个小突起。

大螟危害稻穗

幼虫

成虫

生活史及主要习性

大螟部分幼虫在稻桩及其他寄主残株或杂草根际越冬,但大部分幼虫冬季继续为害甘蔗、小麦等。因越冬场所复杂,越冬幼虫化蛹、羽化有早有迟,各代发生期很不整齐,造成世代重叠,田间全年都有成虫出现。越冬代大螟发蛾期比二、三化螟早,当大螟发蛾时,大部分水稻尚未插植,而田边杂草已很嫩绿,所以第1代多在杂草或甘蔗、玉米、茭白等寄主上发生为害,5月以后才转移为害水稻,12月间又转入为害秋植蔗苗。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虽不及二、三化螟,但对黑光灯趋性较强。产卵部位多在叶鞘内侧,田边比田中产卵多,故边行受害重。初孵幼虫群集在叶鞘内为害,2~3龄后始分散蛀茎。一头幼虫能为害4~5株水稻,老熟后在叶鞘间或茎内化蛹。

综合防治

  (1)铲除稻桩和田边杂草,齐泥割除茭白残株,消灭越冬幼虫。

(2)越冬代发蛾盛期铲除田边杂草,防止产卵后孵化幼虫转移为害水稻。

(3)在第2、3代卵孵化盛期,幼虫群集在叶鞘时,在田边四周约5~6行重点施药,连治2~3次,隔4~5天1次。施药时保持田水1~2寸。药剂可选用90%敌百虫结晶、40%乐果、50%倍硫磷、50%甲基对硫磷或50%杀螟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