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资料网收录海量植物种植技术与植物相关资料,如养花、蔬菜、菌菇、果木及农作物等,欢迎查阅!

马铃薯瓢虫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时间 : 02-13 投稿人 : 雅丽 点击 :

张志勇 王贵卿 鲁传涛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 450002)

雷铁栓

(洛阳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洛阳 471002)

摘要 :针对马铃薯瓢虫近年来猖獗发生以及对该虫认识不足的现状,就该虫寄主范围、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发育生物学、种群特征及生态对策,经济阈值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适时早收、调整作物布局等农业措施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体系,其特点是简单、易行、高效,并很快被群众所接受。

关键词:马铃薯瓢虫 IPM 技术体系

马铃薯瓢虫〔Henosepilachnavigintioctomaculata (Mots.)〕是我国北方常见的茄科蔬菜害虫。建国初期的农业发展纲要曾将其列为主要防除对象[1]。80年代以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马铃薯----玉米等作物间作套种面积迅速扩大,复种指数提高,为该虫终年提供了充足的食料和合适的繁殖、越冬场所,该虫自8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在北方地区再度猖獗[2]。从1988年开始,针对研究中的不足,以豫西山区为基地进行了马铃薯瓢虫综合防治的有关研究,建立起了该虫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并在实践中广泛应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马铃薯瓢虫IPM的支撑研究

1.1马铃薯瓢虫寄主范围的再认识

过去一直认为该虫以取食马铃薯为主,且“只有取食马铃薯叶片后方能繁殖”[3]。

经过3年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证明:马铃薯瓢虫田外食料植物至少有13科29种,其中茄、龙葵、蔓陀萝、枸杞等植物为其适宜寄主,成虫取食后可正常产卵繁殖。菜豆、番瓜、玉米花丝可被该虫取食,虽然取食后产卵量有所下降,但这类植物为马铃薯收获后成虫越冬前提供了食物桥梁,保障了该虫越冬的营养来源[4]。

1.2马铃薯瓢虫的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

1989~1991年对该虫在马铃薯田内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系统抽样调查,采用I、CA、Iδ、M*/m、M*-m、L*/C(1+m)、λ等多种指标分析证明,该虫卵块、幼虫、蛹成虫3种虫态均为聚集分布。一代卵块、幼虫的聚集主要由于与成虫产卵场所选择性有关。该虫在田间呈双重个体群聚集形式,成虫小个体群面积为0.44~0.70m2,大个体群为1.10~1.30m2,卵块、幼虫小个体群面积分别为0.44~0.90m2和0.66m2,大个体群面积与成虫相当[5]。对五点式、双对角式、平行线式和棋盘式取样结果比较证明,棋盘式抽样方式代表性最强。3种虫态在各种密度(X,头/株)下抽样量为(t=1.96D=0.3):

N成=44.78/X+48.48

N卵=53.32/X+44.46

N幼=66.67/X+3.91

1.3发育生物学

1.3.1发育与温度的关系 定温饲养结果表明,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马铃薯瓢虫发育速度与温度呈正相关。在15℃、20℃、23℃、25℃、28℃、30℃条件下,卵期分别为13.81、5.84、5.34、4.43、4.32和4.17天;幼虫分别为40.09、26.81、17.75、13.53

、12.60和12.68天;蛹分别为13.48、6.61、5.70、4.32、4.11和3.98天。其中幼虫发育速度在高于28℃下稍有下降趋势,表明高温对该虫态发育有抑制作用。

1.3.2发育起点温度(C)和有效积温(K) 根据不同恒温条件下饲养结果,应用直接优化法(李典谟,1986)获得了该虫不同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C)和有效积温(K)。卵、幼虫、蛹、全世代的C值分别为:10.43℃、9.48℃、9.35℃和9.14℃;K

值分别为68.66日度、239.20日度、75.14日度和607.22日度,据此对豫西山区主害代一代幼虫和成虫进行了发生期预测,基本符合实际情况,但对全年发生各代数推算却高于实际观察代数,说明马铃薯瓢虫的发育存在着高温抑制现象。

1.3.3发育与湿度的关系 保湿饲养结果表明,马铃薯瓢虫卵在低于RH50%的相对湿度下不能孵化。在RH50%~90%条件下,卵期逐渐缩短,以RH90%最为适宜。幼虫最适湿度1~4龄分别为RH75%、RH65%、RH65%、和RH50%,在此条件下,各龄幼虫发育最快,历期最短,湿度高于或低于最适发育湿度,发育速率减缓,历期延长。同样,蛹的最适湿度为RH65%[6]。

1.4种群特征及生态对策

对马铃薯瓢虫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结果表明,该虫在20℃、23℃、25℃下种群存活曲线符合DeeveyⅠ型,在28、30℃下接近DeeveyⅡ型,与Odum的B1型十分吻合。在25.7℃下种群倍增时间(t)最短,在26

℃和28℃下种群分别有最大内禀增长率(r)和周限增长率(λ)。此外,该虫生存环境相对稳定,食性相对单一,种群大小随时间推移渐趋平衡,个体较大,繁殖有延迟现象,寿命较长(1~2年/代)

且有种内竞争现象(成虫在密度过高时取食其产下的卵),因此,可以认定该虫的生态对策为K型[7,8]。

1.5经济阈值(ET)及防治决策研究

人工接虫笼罩法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瓢虫虫量(X,头/株)

与产量损失率(Y)存在如下关系:

Y幼=0.41427+0.88676X(r=0.9843**)

Y成=0.29875+0.59549X(r=0.9735**)

且成虫(X1)和幼虫(X2)间有如下为害当量关系:

X1=0.19399+1.48913X2

据此,由Chiang(1979)

方法确定出豫西山区马铃薯瓢虫防治指标为越冬代成虫4头/代,一代幼虫为3头/株。在此基础上,根据药剂种类、防治次数、防治效果、天敌存活率等指标,利用TOPSIS法进行多目标防治决策研究证明,当地一般年份一个生长季节中化学防治一次综合效益最佳,防治适期为幼虫盛期至盛发期[9,10]。

2 技术体系的建立

豫西地区马铃薯种植区马铃薯-玉米间作为其主要栽培方式。山区群众为了弥补蔬菜不足,在田边、地头广泛种植番瓜、茄子、西红柿等菜用作物,许多地方还习惯于在玉米田内撒播菜豆、豇豆等豆类作物,使得马铃薯植株老化成熟后,马铃薯瓢虫就近转株取食玉米花丝、菜豆叶片、花器、番瓜叶、花,茄子和西红柿叶片,完成越冬前的补充营养,致使越冬成虫营养丰富,抗寒力提高,虫量较大且死亡率较低;另一方面,马铃薯成熟后,群众习惯于等到植株枯黄后才收获,给化蛹于叶片上的越冬代成虫的顺利羽化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保障,多数成虫可顺利羽化,并就近转移取食,进而择地越冬,增加了越冬虫源数量,为翌年大发生埋下了隐患。根据这一情况和对该虫的基本研究,我们认为IPM技术体系应以简便、易行、高效为基本原则,

因该虫生态对策为K型,应走农业措施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技术路线。

经过几年来不断总结和完善,建立了一套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主要措施如下:

2.1适时提前收获,沤秧灭虫,减少越冬虫源

在豫西地区,马铃薯瓢虫以一年发生1代为主。多数一代幼虫7月上中旬老熟化蛹在马铃薯植株上,此时马铃薯块茎已经膨大成熟。监测马铃薯瓢虫化蛹高峰,适时提前收获7~10天,及时沤秧灭虫,

不仅产量不减,还可杀死大量蛹期虫态,有效地减少越冬基数。豫西山区群众习惯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收获,现在提倡7月中旬收获,

即收到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2.2调整作物布局,切断食物桥梁

减少马铃薯田块四周瓜类、茄科蔬菜插缝种植现象,改种马铃薯瓢虫不喜取食的包菜、豇豆等蔬菜,减少间作玉米田内插花种植的菜豆,阻断玉米花丝吐出前和老化后马铃薯瓢虫继续取食的食物桥梁。

2.3清洁田园,减少越冬场所

马铃薯田内外及四周枯枝落叶下是马铃薯瓢虫越夏潜伏及越冬的主要场所,及时清除薯秧及落叶,可迫使该虫向田外转移,因该虫飞翔力不强,辗转反复,死亡率大增,同时增强了天敌对其的控制作用,减少越冬虫量。对田块四周山坡背风向阳场所集中搜寻清除,放牧踩坡能有效地杀死集中越冬的部分成虫。

2.4加强虫情测报

每年5月开始,定期田间棋盘式取样调查,每块田10点左右,

每点5株,将要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发出虫情预报,随即用药防治。

或采用序贯决策方法,决定防治适期。

2.5适时药剂防治

当达到防治指标时,采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氧化乐果1500倍液,或2.5%敌杀死50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

参考 文 献

刘崇乐.华北几种二十八星瓢虫的辨识和Epilachna openculata 新种记述. 中国科学,1950,1(1):159~164

魏鸿均.马铃薯瓢虫与马铃薯甲虫发生动态. 昆虫知识. 1995,32(3):187~188

华南农学院主编.农业昆虫学(上).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张志勇,雷铁栓,李定旭,等.马铃薯瓢虫寄主植物的初步研究. 马铃薯杂志,1993,7(2):96~99

雷铁栓,张志勇,吕金刚,等.马铃薯瓢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洛阳农专学报,1993,13(2):34~39

ZhangZhiyong.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on the development of

28-

spotted ladybird

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aculata. 西北农业学报 1997,6(1):30~34

张志勇,刘绍友.马铃薯瓢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4,17(2):33~38

张志勇.

温度对马铃薯瓢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6,24(2):61~659.

张志勇,端木通知,李振国,等.

马铃薯瓢虫防治决策研究,湖南农业科学,1995(1):33~36

李定旭,张志勇,雷铁栓,等.

豫西山区马铃薯瓢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马铃薯杂志,1996,10(3):147~150

相关文章

  • 茄子冻害如何解决
    茄子冻害如何解决

    茄子低温冷害和冻害的症状:发生低温冷害时,茄子叶片绿素减少,根系生长停滞,植株生长缓慢,叶缘和叶尖出现水渍斑状,叶组织便为褐色。严重时,叶片萎焉枯死,果实呈水渍状软化,水果失水皱缩,果面凹陷,落花和落果。低温冷害是随温度的降低和低温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加重,白天温度低于17摄氏度发育迟缓;低于15摄氏度...

    1446 种植知识 农业种植教程
  • 巨邦1+1功效与使用说明书
    巨邦1+1功效与使用说明书

    农药类型:其它农药名称:巨邦1+1农药剂型:生产企业:郑州巨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防治对象:使用方法产品特点:本品是巨邦公司农业专家针对作物机制研制而成的超浓缩高效制剂,具有养分全、含量高、吸收好、用量少、见效快、持效期长、使用方便等特点,巨邦液肥和巨邦甲基托配合使用,大大减少作物发病率,缩短病害治疗时...

    2287 农药大全 除草剂禁忌
  • 麦泽丰·苯磺隆功效与使用说明书
    麦泽丰·苯磺隆功效与使用说明书

    农药类型:其它农药名称:麦泽丰·苯磺隆农药剂型:生产企业:河南豫之星作物保护有限公司防治对象:使用方法 产品性能:选择性内吸传导性除草剂,可为植物的根、叶吸收,并在体内传导。抑制芽鞘和根生长,敏感的杂草吸收药剂后立即停止生长,1-2周后死亡。主要防治一年生阔叶杂草,对播娘蒿、荠菜、碎米荠菜、麦家公、...

    437 除草剂适用作物 农药适用作物
  • 早春怎样栽好荷兰豆
    早春怎样栽好荷兰豆

    荷兰豆,别名荷仁豆、回回豆等,为豆科豌豆属的攀缘植物。荷兰豆以嫩荚、嫩稍、豆粒供食,口感清脆,营养丰富。可做汤或炒食。荷兰豆为半耐寒蔬菜,不耐热。播种前用新高脂膜拌种(提高发芽率),4摄氏度时种子开始缓慢发芽,在16摄氏度至18摄氏度时4至6天可出苗。早春日光温室栽培,于1月下旬至2月上旬播种,管理...

    740 种植技术 农业种植方法
  • 棉花新品介绍----鲁棉研15
    棉花新品介绍----鲁棉研15

    以下品种由安徽润禾棉业有限公司开发。选育单位该品种是山东棉花研究中心最新育成抗虫杂交棉,集高产、优质、抗虫、抗病于一体。2001年4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山东棉花中心授权安徽省润禾棉业公司制种产销。特征特性中熟偏早,全生育期133.5天,株型中等,呈塔形,果枝上冲,出苗好,前期发育搭...

    2489 农作物种植技术 种植技术大全
  • 枇杷冻害防治技术
    枇杷冻害防治技术

    枇杷的花蕾、花朵抗冻能力高于幼果,对易发生冻害的地区,可推迟疏花、疏果,同时多留一些中、晚花,待极端低温过后再进行疏花、疏果工作。在枇杷生产过程中晚花适当推迟套袋,早花套袋时多套几片叶片,使果实不会直接接触纸袋,以减少果实冻害发生。冻害发生后的枇杷受冻果,及时在冻后进行检查,对于轻度和中度冻害的果实...

    526 农业种植注意事项 农作物种植
  • 介绍一种高效益反季节露地芹菜栽培技术
    介绍一种高效益反季节露地芹菜栽培技术

    芹菜性喜冷凉湿润的环境条件,害怕高温于旱,不耐霜冻。中原地区露地常规栽培的芹菜一年种两茬。一茬在5月上旬育苗,8月上旬定植,11月上旬上市;另一茬在8月下旬育苗,11月中旬定植,第二年4月底5月初上市。这两茬芹菜因为种植容易,上市量大且集中,所以价格偏低。而露地反季节芹菜上市时间正值高温阶段,市场货...

    2600 种植技术大全 农作物种植管理
  • 良种介绍-散叶生菜
    良种介绍-散叶生菜

    1、纯香油麦菜。株高30-40厘米,开展度20-30厘米,叶绿色,披针形,长约40厘米,宽6-10厘米,叶面光滑、美观。抗寒、耐热、耐抽薹,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口感脆香、品质好,可生食、炒食、做汤。除炎热的夏季外在春秋露地、保护地及冬保护地均可栽培。育苗移栽苗龄30-40天,4-5片叶时定植,平畦...

    2597 种植知识 种植技术大全
  • 果美康功效与使用说明书
    果美康功效与使用说明书

    农药类型:其它农药名称:果美康农药剂型:生产企业:青岛浩瀚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防治对象:使用方法功能特点: 本品为中国农科院科研开发,具有优良的抑菌,抗病功能,对果树、茄果类蔬菜等早期病害有优良的防治功能,并具有坐花坐果防落功能,可有效改善果实品质,使果大果美果红、促进果实品质,促进果实快速成熟,提...

    2307 除草剂使用方法 农药科普
  • 杏鲍菇介绍
    杏鲍菇介绍

    杏鲍菇,又名刺芹侧耳,是近年来开发栽培成功的集食用、药用、食疗于一体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种。杏鲍菇学名:Pleurotuseryngii Quel.别名:剌芹侧耳。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杏鲍菇品种:真菌门、真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属杏鲍菇菌肉肥厚,质地脆嫩,特别是菌柄组织致密、...

    800 农作物种植技术 种植科普
  • 萝卜芽高产有新招
    萝卜芽高产有新招

    萝卜芽,常食能健胃消食,增加食欲,杀菌、去毒、通气,很受消费者喜爱。萝卜芽可批量生产,供应饭店、宾馆及市场。一、选种生产萝卜芽应选用子粒饱满的种子,种子干粒重为9-14克,如大青萝卜、穿心红、满园花子、绿肥萝卜等。但要求种子不带砂土和菌核及其它杂质,且48小时内发芽率达80%以上。除去杂物和不饱满种...

    2388 农作物种植技术 农业种植方法
  • 苦瓜立体高效种植的新模式
    苦瓜立体高效种植的新模式

    1.黄瓜间作苦瓜。黄瓜于9月中旬育苗、黑子南瓜较黄瓜晚5天播种,当黄瓜第1片真叶开始展开,砧木南瓜子叶完全展开时进行靠接,10月下旬定植,于翌年5月前拉秧。苦瓜于10月上旬育苗,11月中旬移栽,南北行立柱处,每行种8株,翌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拉秧。 2.西红柿间作苦瓜。西红柿于7月中旬育苗,8月上...

    2784 种植科普 农作物种植管理
  • 茭白的贮藏与保鲜技术
    茭白的贮藏与保鲜技术

    茭白又名茭瓜、茭笋,是禾本科多年生草本作物,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栽培较广,是大众喜爱的蔬菜之一。茭白有一熟茭和两熟茭两个类型。两熟茭又称两季茭,种植一次收获两次。第一次在种植当年的10月底始收,产量较低;第二次在次年4—6月收,产量较高。茭白要适时采收。当茭白花茎上的中心叶紧密,两张外叶向花茎合拢,...

    2267 种植技术 农业种植方法
  • 香菇菌丝生长前期的管理技术
    香菇菌丝生长前期的管理技术

    香菇菌丝生长的适宜条件是温度为22℃~26℃,空气湿度为60%~65%,通风良好,黑暗或弱光。 接种后1~6天,是菌丝萌发和定植期,由于菌丝生长微弱,菌袋温度比室温低1℃―3℃,为给菌丝提供适宜温度,要将室温调为28℃~29℃,每天要测定室温、堆温和袋温,其中以袋温为主调节室温和堆温。此时不宜移动菌...

    2521 农业种植禁忌 农作物种植知识
  • 国外柑桔品种——福本脐橙
    国外柑桔品种——福本脐橙

    原产日本和歌山县,为华盛顿脐橙的枝变。以果面色泽浓红而著称,也称福本红脐橙。我国1981年引进,目业绩有少量种植。树势中等,树姿较开张,树冠中等大,圆头形;枝条较粗壮稀疏,叶片长椭圆形,较大而肥厚。果实较大,单果重200-250g,短椭圆形或球形,果顶部浑圆,多闭脐,果梗部周有明显的短放射状沟纹;果...

    1932 农业种植教程 种植指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