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种出的玉米都会‘稍息’‘立正’,听说要是全国推广能够提高玉米产量子20%呢”。近日,记者在武清区采访时被人告知,曾经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著名农民郭玉富研究出一个与玉米有关的绝活,叫作定向高密度播种新技术。据说,通过这种技术种出来的玉米,叶片和玉米穗全部平行生长,跟排队一样。7月20日下午,记者闻讯赶去采访。
试验田:玉米果然“训练有素”
郭玉富是武清区大碱厂镇农民,后来为了搞发明,四处飘泊,哪里有试验田哪里适合搞发明,哪里就是他的家。武清区的多个乡镇都曾留下他的身影。此番,他的高产玉米试验田就位于武清区徐官屯镇北的一片庄稼地里。从远处看,这里与附近的大片农田没什么两样,都种着绿油油的庄稼,现在正值玉米生长季节,一眼望去,全是玉米,早玉米已经结了穗,晚玉米还只有齐膝高。
沿着渠埂,记者跟后郭玉富的后面,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大片耕地的中间发现,这里的玉米全都变成了一小片一小片的,每片玉米的播种密度都不一样。郭玉富在密度不同的两片玉米之间蹲下身来解释:“这样做是为了比对,在同一生态环境、同一土质条件下,两种不同的栽培方法,最终会有一个产量的对比。这样做也是为了验证定向高密度栽培技术的成果。”
随着郭玉富的讲解,记者发现,在他左侧的这片玉米果然很整齐,它们的叶片大都平行生长,密度也比相邻的一片密得多。郭玉富指着旁边的一片玉米说:“这是按照传统方法播种的玉米,您看,它们的叶片朝向是随意的无规律可循,”郭玉富又转过来指向高密度玉米说:“这片玉米的种子都是事先经过精心挑选的,大小差不多,颗粒饱满,没有霉变,我将它们一个个按照相同的朝向和深浅种田里面,根据事先的反复验试,我知道玉米种以什么样的姿态种下去,会达到我的目的。”
在这里,郭玉富所的说“目的”是让玉米的叶片全部垂直于垄沟,平行生长,将来结出的果穗也都平行生长。这样可以使玉米最大可能享受阳光,充分进行光和作用,促进生长,以提高产量。同时,因为玉米叶片和果穗平行生长,不必考虑采光问题,还可以使玉米的播种密度提高,从这一角度也能够提高产量。
为了让解说更加透彻,郭玉富又拿传统方法播种的那片玉米做比例:“大家都知道,玉米的叶子是很长的,传统方法,间距再大,也会因为叶子朝向的杂乱无章,而互相影响采光,于是造成一种局面,得阳光的结出的玉米个头大,得不到阳光的,玉米个头就小得多。我们种出的玉米,因为采光均匀,个头大小都差不多。”
办公室:一排平房,条件简陋看过试验田,郭玉富邀请记者到他的办公室,说是要给记者看一系列关于玉米的材料。一辆夏利车代步,十几分钟后,来到他的办公室。这是一排简陋的平房,位于武清区梅厂镇灰锅口村。按说,灰锅口这些年发展得不错,农民全都住上了漂亮的别墅,村落规划得也像个花园。一般人真不知道村落一角还保留着一排平房。郭玉富说:“之所以租这里,是因为房租便宜。”郭玉富是武清区大碱厂镇农民,现年50岁。在那个全民经商的年代,他也曾因为干建筑而先富了起来。然而,他渐渐发现自己的志向不在建筑,1998年,他放弃经营了15年的生意,带着100万元资金,开始琢磨发明。
郭玉富是个爱思考的人,自己青少年时代种田的痛苦经历让他蒙生了发明的念头。“收玉米是个苦活,钻在一人多高的玉米地里,一个穗一个穗的掰,一天下来,人累得像散了架。”郭玉富相信,一定能有一种机械代替人工,不必再受这样的累。几经试验,4YW-Q型全幅玉米收获机诞生了。它克服了传统收割机的行距难题,无论玉米行距多大,都会自动“喂”到收获机中,一时名声大噪。郭玉富也因此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0几年下来,发明专利有了30多项,郭玉富却从富人变成了穷人。原始资金花光了,还负债累累。他将原来的房子出租挣些钱,自己则四处租用更加便宜的房来用。郭玉富不觉得亏,反而以此为乐。这些年,郭玉富的发明专利,全部是农机方面的。而这次,他要向玉米要产量了。从2008年开始,经过反复试验,历经不为人知的艰辛,郭玉富终于成终了。最终,他这种技术获得国家立项,正准备全国推广。郭玉富说,玉米是我们三大农作物之一,在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广泛种植,国家提出今后一个阶段增产粮食1000亿斤,其中60%的目标要靠玉米的增收来实现。“我们这个玉米定向高密度播种技术一量推广开来,可以使玉米产量提高20以上,”郭玉富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