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园林网8月11日消息: 湖北省林业局最新调查公布的数据显示:经过5年休养生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绿色宝库”神农架林区森林覆盖率增加了1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面积减少6成,野生动植物数量成倍增长。林区政府的财政收入由1999年的2332万元增加到现在的6382万元,增长173.6%。
这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神农架林区发生的巨大变化,也是全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取得重大成效的一个缩影。
不能让神农架从地球上消失
神农架因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在此搭架采药而得名,曾有全球中纬度地区惟一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森林,是我国惟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其建区的初衷是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路修到哪里,树就砍到哪里”。
然而,近40年的采伐使神农架遍体鳞伤,青山渐渐变荒,山泉濒临枯竭,野生动物数量骤减,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76.4%下降到63.7%,以致有国外媒体预言:“再过5年,神农架将从地球上消失。”
199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作出批示,神农架生态价值十分重要,应纳入天保工程。2000年3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对神农架天然林实施全面禁伐;2000年10月1日,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在神农架正式实施,林区近7000名林业职工从此放下手中的斧、锯,60余家木材企业、10余家木材市场相继关闭,120个天然林管护站应运而生。
二次创业发展替代产业
青山绿山毕竟不是金山银山。全面禁伐后,以“木头经济”为支撑的林区财政一下缩水80%。近7000名森工职工怎样安置、分流?不能再靠山吃山的农民生活何以为继?怎样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抓好经济发展,让全区7.9万人安居乐业?
面对保护和发展的难题,神农架林区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确立了“立足保护,发展旅游,发展绿色农业,建设富裕文明的神农架”的建设方针,以绿色经济为导向开发林业后续产业,向“生态经济”跨越。
神农架林管局所属各林场迅速行动,发展起万亩高山有机茶、万亩野生改良板栗、万亩高山无公害蔬菜和绞股蓝等中药材基地。下岗的林业工人或成为保护区的护林人,或成为绿色产业种植、养殖户。过去靠山吃山的农户也凭生态农业脱贫致富。高山的绿色蔬菜和林下菌类等产品,成为城里人争购的紧俏货。
红花朵林场场长吴述明说,尽管林场不再伐木收入为零,但拥有287亩高山蔬菜基地,建起了果园、药材基地和养殖基地,年产值达百万元,还开发了黑龙洞和巴桃园两个旅游景点,职工人均年收入达1.3万元左右。
实施生态移民
更多山地变森林
神农架山大人稀,部分村民居住在交通闭塞的大山中。神农架林区政府借天保工程和野保工程的实施,在全区范围内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政府采取补助、扶持措施,保证搬迁户有房住、有地种、有资源开发。不少移民户借助生态旅游,开农家饭庄、种茶、发展养殖业等,生活条件改善。
在松柏镇新坪村移民小区,一排白色整洁的楼房住着21户人家,有六七家开起了旅游饭店。居民陈明森的“农家乐”饭庄更是红火。两年前,陈明森住在宋洛乡偏僻的山村,靠放羊、喂猪、种蔬菜维持温饱。2003年,一家人搬到这个移民小区,在镇里免费提供的地基上盖起了小楼房,开起了农家饭庄。
26岁的邓光春是神农架松柏镇唐坊村人。由于天保工程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去年,她一家三口从海拔1800多米的山区移民到山下。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她建起了一栋两层楼房。她丈夫在外打工,每月能挣七八百元。村里还准备分给她一些田地作为补偿,她说:“移民好,不但生活好了,交通方便孩子上学也方便了。”
截至目前,林区共有4个村组实行了整体搬迁,有5695人实行了零星搬迁。实施移民,不但保护了山上植被,也增加了神农架的森林资源。短短几年,神农架森林面积由1193.92平方公里增加到2856平方公里。
神农架还计划在3年内将居住在森林内的1万多人全部迁出,使核心地带真正成为“无人区”。
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神农架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世界“绿色宝库”和“天然动植物基因库”。生态学家初步估算,目前,神农架林区每年可少向三峡库区排放泥沙700多万吨,每年蓄水3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1/4个丹江口水库。神农架仅森林的生态价值就高达10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