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褐斑病该如何防治?玉米褐斑病防治措施!
玉米褐斑病,作为玉米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其发生不仅影响玉米的叶片健康,严重时还会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造成显著影响。因此,了解并掌握玉米褐斑病的预防措施,对于确保玉米的稳产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玉米褐斑病危害表现
玉米褐斑病是由玉蜀黍节壶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玉米上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危害果穗以下的叶片、叶鞘,可造成叶片局部或全叶干枯,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时达30%以上。在各玉米产区都有发生,通常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危害较重。
玉米褐斑病的预防措施
针对玉米褐斑病的特点,我们需要从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两个方面进行预防和控制。
(一)农业防治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经济有效的措施。抗病品种的种植不仅可以使当年的玉米免受危害,还可以有效减少侵染源。
清洁田园,降低菌源基数:玉米收获后,应及时清理田间病残体,或深耕深埋,以降低褐斑病病菌基数。发病重的地块应将秸秆集中处理,不要将染病秸秆还田。
轮作倒茬:重发生田应与非禾本科作物如瓜类、蔬菜等经济作物轮作倒茬,从而阻断病菌的传播。
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透性:根据品种差异,合理密植。一般种植密度应控制在4000株/亩以内,以免密度过大或过小,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性。
合理施肥,提高作物抗病性:不用病株作饲料或沤肥;实施配方施肥,施足基肥,适时追肥,防止偏施氮肥;合理增施磷、钾肥,追施复合肥,补施微肥。尤其是要施足钾肥,以提高抗病能力。
合理排灌,避免湿度过大:降雨后应及时排水,防止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二)化学防治
在玉米4-5片叶时,若种植的品种不抗病,属感病品种,且此时温度高,降雨量大,田间湿度大,光照时间短,适宜于病害发生,应及早预防。药剂可用三唑酮类、戊唑醇、丙环·嘧菌酯、爱苗等杀菌剂进行叶面喷洒,能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在玉米褐斑病发病初期及时用上述药剂进行叶面喷洒,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根据目前多雨的气候特点,喷杀菌药剂应2—3次,间隔7天左右,喷后6小时内如下雨应雨后补喷。
玉米褐斑病的预防需要我们从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两个方面入手,通过种植抗病品种、清洁田园、轮作倒茬、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合理排灌以及适时进行化学防治等措施,有效降低玉米褐斑病的发病率和危害程度,从而确保玉米的产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