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主要有哪些虫害?
人参主要有哪些虫害?
人参病虫害种类多,分布广。在人参的不同生育期,不同地理气候条件下,不同年份,各地病害发生种类,损失程度亦有差异。我国已经发现的人参病害至少有25种以上,主要病害有立枯病、菌核病、锈腐病、疫病、炭疽病、斑点病、枯萎病,次要病害有猝倒病、软腐病、茎枯病、灰斑病、细菌烂根、病毒病、根瘤线虫病、兔丝子及生理性白化病、灼斑病等,虫害主要有蛴螬、蝼蛄、地老虎、金针虫,常造**参地的缺苗断垄和参根的产量、品质下降,须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人参和西洋参在生产过程中为什么病害发生严重?
人参和西洋参在栽培生产过程中常有病害发生,而且发生普遍,为害严重。如栽培技术不当,管理不善,常造成毁灭性损失。因而,防治病害,控制病害的发生和发展是获得稳产高产的关键。
人参和西洋参都属阴生植物,不耐强光,叶组织较阳生植物幼嫩,表皮机械组织也不健全,抗病力较弱,整个生育期都可以感病,加上栽培在荫棚下,比较阴湿,是很多病原菌生长的最佳环境,若温湿度适宜,特别是夏季多雨,病原菌繁殖较快,迅速蔓延侵害植株,严重的还会引起流行。现在已知人参病害有50多种,在我国发现的西洋参病害有20多种。人参和西洋参的病害多数都可以互相感染,同时发病,为害较严重的病害,地上部主要有立枯病、黑斑病和疫病等,**部主要有锈腐病、菌核病等。
人参、西洋参的病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上面已指出,人参、西洋参在整个生长期中都可以感病,抗病力又弱。如栽培技术不当,管理不善,植株生长不良,抗病力更弱,一旦感病,会很快蔓延,再采取措施,无论用什么灵丹妙药也无济于事。
首先,培养健壮植株,提高植株的抗病力是关键。要培养健壮植株,就必须根据人参和西洋参的生长特性进行精细的科学管理,因而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以下几个环节:(1)休闲整地:地一般休闲一年以上并进行多次翻晒,目的使土壤充分风化,以提高肥力、减少病原菌。在整地时可根据土壤和当地具体情况,适当增施基肥,如猪粪、马粪、鹿粪、豆饼、落叶或堆肥等,每平方米施用5~10千克,肥料一定要充分腐熟,才可施用。如土质较黏的农田土,还可适当掺砂改良,经4~5次翻晒后即可作畦,在夏季多雨的地区宜作高畦,通常畦高25~30厘米,畦面略呈瓦背形;(2)严格选种:种子或种苗一定要选健康无病,播种或移栽前最好再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10~20分钟;(3)畦面覆盖:播种或移栽后要进行畦面覆盖,一般盖稻草或碎落叶5~10厘米厚,每1~2年更换一次,目的是保持土壤湿润和土表疏松,还可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草害;(4)防旱排涝:如冬季雨雪少,早春也少雨,土壤较干旱,出苗前应浇水1~2次,出苗后雨量还不大,还应该再浇水,要保持土壤湿润。人参和西洋参在出苗期到展叶定型前,植株生长迅速,需水量较大,一定要注意浇水,以保证植株迅速生长的需要。生长后期,土壤太湿,容易导致根病,引起腐烂,下雨频繁也会引起地上部病害的传播。所以在7、8月份雨季一定要注意排水防涝。在雨量多的地方,棚上宜加盖薄膜防雨,避免因湿度过大,引起病害流行;(5)合理调节光照:光照强弱直接影响植株生长,荫蔽度大,地上部茎叶生长过旺,叶组织嫩弱,也易感病,同时也影响**部根的生长。由于荫蔽度大,造成棚内的阴湿环境,有利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光照过大,会抑制地上部的生长,破坏叶绿素,使地上部茎叶生长不良,也容易感病,严重的会引起叶面灼伤,导致日烧病。一般透光度掌握在10%~30%之间,在寒冷地区透光度可大点,在温暖地区透光度宜小点,甚至可调到10%以下。人参要求的光照也比西洋参低些;(6)防寒:特别是在寒冷地区,入冬前应培土或加盖草防寒,并结合防寒,清除地上病残株和旧的覆盖物,集中烧毁或深埋。在生产上只要把好以上这几个重要环节,进行精细管理,就会培养出健壮的抗病力强的植株。
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再配合积极的农药防治,就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农药一定要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同时还要多种农药轮流交替喷用,因单一农药长期喷用,容易引起抗药性,而影响防治效果。可选用的农药有许多,如代森铵、代森锌、代森锰锌、波尔多液、多抗霉素、甲基托布津、克菌丹、敌克松、瑞毒霉、扑海因、咪唑霉及硫酸铜等。要根据所发生的病害种类,对症选用几种。一般在出苗前就要进行一次畦面消毒,出苗后待叶充分展开定型后开始喷药,以后每隔7~10天喷药一次,至8月底或9月初止。喷药要均匀一致,做到叶面、叶背、茎秆、果穗及畦面等都要喷到。
怎样防治人参立枯病?
立枯病是人参苗期的主要病害,参区普遍发生,立枯病不仅为害1~2年生幼苗,三至四年生以上植株在生育初期,亦常受此病危害,一般发病率为6.2%~22.7%,常造成参苗成片死亡,损失较重,是参业生产中影响产量的主要原因。
(1)病状
立枯病病菌侵害表土以下(3~6厘米),干湿土交界处茎部,被害组织初呈浅黄褐色,然后被害茎部腐烂和缢缩呈黄褐色长斑,使植株死亡。病菌侵染幼苗,可使小苗不能出土,出苗后主要侵害茎部,发病后,从中心病株迅速向四周蔓延,幼苗依次倒伏,造成成片幼苗死亡(图14)。
图14 人参立枯病
1.病原菌丝体 2.立枯病幼苗
(2)发病原因
病原菌为丝核菌属真菌。该病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春土壤温湿度适宜时,开始萌发侵染植株,逐渐向四周蔓延,此菌是一种偏酸性的兼性寄生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立枯病在低温多湿的条件下极易发生。当气温在12~18℃,土温在14~16℃,土壤湿度30%~35%,排水不良等条件下发病较多。东北地区5月末开始发生,6月上中旬为盛期,6月下旬为末期,7月上旬基本停止。华北地区约提早1个月发生。土壤5厘米深的温度在15~17℃,含水量为27%~32%,立枯病发生蔓延极为迅速。
(3)防治方法
①选用疏松的土壤或砂质壤土,实行隔年整地,用充分熟化的土壤栽参。
②作床后,在床面上每平方米施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15克,并拌入5厘米深土层中进行土壤消毒。
③用种子量0.2%~0.3%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④用绿亨1号2000倍液在人参出苗前灌溉土壤深入2~3厘米土层对人参立枯病防效达94.2%,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高效、广谱内吸性农药,主要对立枯病等苗期病害有特效。
⑤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并用400~600倍液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灌根,以防未病植株发病。
怎样防治人参炭疽病?
人参炭疽病是人参幼苗和成株茎叶部的一种病害。一般新参区轻,老参区重,并不像黑斑病那样发生普遍,多是点片发生,发病重的点片参地,被害率可达100%。日本、朝鲜和前苏联,此病成为幼苗危险病害,常因炭疽病减产50%。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试验站1952年炭疽病流行,苗圃个别地块发病率达100%,造成根部停止生长,越冬芽不能形成,参根细弱,减产一半,损失严重。
(1)病状
炭疽病主要感染叶,其次是茎和果实。病斑初期在叶上表现小圆形暗绿色斑点,逐渐扩大,且薄而透明,易破碎成空洞。炭疽病的病斑比黑斑病的病斑小,多呈小形斑点,直径2~5毫米,最大者可达15~20毫米。严重病叶斑点多而密集,叶片常连同叶柄从植株上脱落(图16)。
图16 人参炭疽病
1.病叶 2.病菌,带有刚毛和孢子
(2)发病原因及危害
炭疽病的病原菌为刺盘孢属真菌。在病叶上形成分生孢子座,暗褐色。分生孢子梗无色,单孢,短圆筒形,顶生一个孢子。炭疽病严重时,可使植株上的叶片全部脱落,成株地上器官只剩茎和带有果实的花梗。一年生幼苗,小叶连同叶柄枯死。因而导致参根发育不良,根重减轻,小根不能形成越冬芽。这样一二年生小根难免死亡。三年以上植株,常不能形成地上器官,处于休眠状态。长出地上器官者,植株瘦弱,不能正常生长。得病的果实不能成熟,种子不能做种。多雨年份或空气湿度大的季节,有利炭疽病菌的发生和发展。炭疽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5℃,最高为30℃,最低为10℃以上,空气湿度大炭疽病就开始发生,秋季气温降至10℃以下时,此病停止。菌丝在日照下5个小时可死掉。炭疽病全年皆可发生,以7~8月发病最重。人参若在长时间直射强光照射下,生理机能易被破坏,有利此病的感染和发生。炭疽病菌主要在枯死的茎叶、花梗、叶柄上以菌丝、分生孢子座、菌核座等形态越冬。
(3)防治方法
同黑斑病。总之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进行药剂防治。对出现病害的植株对症下药,迅速进行控制。防治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多抗霉素100~200毫升/升浓度药液、70%代森锰锌400~600倍液等药剂对防治人参炭疽病效果较好。
人参主要有哪些虫害?
人参病虫害种类多,分布广。在人参的不同生育期,不同地理气候条件下,不同年份,各地病害发生种类,损失程度亦有差异。我国已经发现的人参病害至少有25种以上,主要病害有立枯病、菌核病、锈腐病、疫病、炭疽病、斑点病、枯萎病,次要病害有猝倒病、软腐病、茎枯病、灰斑病、细菌烂根、病毒病、根瘤线虫病、兔丝子及生理性白化病、灼斑病等,虫害主要有蛴螬、蝼蛄、地老虎、金针虫,常造**参地的缺苗断垄和参根的产量、品质下降,须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怎样防治人参立枯病?
立枯病是人参苗期的主要病害,参区普遍发生,立枯病不仅为害1~2年生幼苗,三至四年生以上植株在生育初期,亦常受此病危害,一般发病率为6.2%~22.7%,常造成参苗成片死亡,损失较重,是参业生产中影响产量的主要原因。
(1)病状
立枯病病菌侵害表土以下(3~6厘米),干湿土交界处茎部,被害组织初呈浅黄褐色,然后被害茎部腐烂和缢缩呈黄褐色长斑,使植株死亡。病菌侵染幼苗,可使小苗不能出土,出苗后主要侵害茎部,发病后,从中心病株迅速向四周蔓延,幼苗依次倒伏,造成成片幼苗死亡(图14)。
图14 人参立枯病
1.病原菌丝体 2.立枯病幼苗
(2)发病原因
病原菌为丝核菌属真菌。该病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春土壤温湿度适宜时,开始萌发侵染植株,逐渐向四周蔓延,此菌是一种偏酸性的兼性寄生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立枯病在低温多湿的条件下极易发生。当气温在12~18℃,土温在14~16℃,土壤湿度30%~35%,排水不良等条件下发病较多。东北地区5月末开始发生,6月上中旬为盛期,6月下旬为末期,7月上旬基本停止。华北地区约提早1个月发生。土壤5厘米深的温度在15~17℃,含水量为27%~32%,立枯病发生蔓延极为迅速。
(3)防治方法
①选用疏松的土壤或砂质壤土,实行隔年整地,用充分熟化的土壤栽参。
②作床后,在床面上每平方米施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15克,并拌入5厘米深土层中进行土壤消毒。
③用种子量0.2%~0.3%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④用绿亨1号2000倍液在人参出苗前灌溉土壤深入2~3厘米土层对人参立枯病防效达94.2%,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高效、广谱内吸性农药,主要对立枯病等苗期病害有特效。
⑤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并用400~600倍液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灌根,以防未病植株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