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T的杀虫机理是什么
DDT的杀虫机理是什么
杀虫剂为神经毒剂,它通过对昆虫体内的神经系统产生中毒作用,首先是诱发昆虫兴奋,然后神经传导阻塞,昆虫进而痉挛、麻痹、死亡。由于昆虫中毒征象分为两个阶段,即兴奋期和抑制期,所以常用击倒率和致死率两个指标表示各品种特性。
除虫菊酯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三方面:
a、和DDT的作用机制相似地改变离子通道学说:
在轴突膜上也存在一类拟除虫菊酯受体,它也是个空隙,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和受体物理性结合后,改变了膜的三维结构,从而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具体地讲是使Na+通道延迟关闭,负后电位延长并加强,导致产生重复后放。
b、和DDT相似地抑制了外Ca2+—ATP酶,导致了外Ca2+浓度降低,从而降低了阈值电位,使之更易引起重复后放。
c、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可能**r—氨基丁酸(GABA)的释放:
昆虫运动神经元和肌纤维形成的突触有两类:一类是兴奋性,递质为谷氨酸盐;另一类是抑制性突触,递质为GABA。GABA的释放引起K+外流,Cl-内流,造成膜超极化,使之更难产生动作电位。
GABA是抑制性突触的神经递质,存在于神经——肌肉连接点,估计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引起的如击倒、麻醉等症状可能和**GABA的释放有关。即,拟除虫菊酯抑制了Ca2+—Mg2+—ATP酶的活性,造成细胞内Ca2+浓度上升,启动前膜释放神经递质GABA,同样影响了Na+ 、K+的通透性,干扰了兴奋传导,但具体毒理机制尚不清楚。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中毒昆虫死亡:
A、 重复后放导致一类神经毒素的产生;
B、 神经系统的全面破坏,传导阻断;
C、 其它组织病变,如失水及组织坏死等。
Narahashi(1980)根据昆虫的中毒症状及对神经的作用,将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分为两类:
I型:包括胺烯菊酯、丙烯菊酯、苄呋菊酯、苯醚菊酯及二氯苯醚菊酯。
这一类杀虫剂对各种类型的神经原产生广泛的重复放电现象。中毒昆虫出现高度兴奋,不协调运动。
DDT虽然不是一个除虫菊酯,但是其作用与I型相似,产生重复放电的原因是Na+及K+通道延缓关闭。周缘神经系统对这类除虫菊最敏感,最容易产生重复放电。温度影响重复放电,低温下(低于26℃)重复放电的活性增加。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中毒解救
(1)一般处理:一般口服中毒者,催吐、洗胃、导泻、保温处理。洗胃液可用2%-5%的碳酸氢钠溶液,碱性溶液加速分解。吸入中毒可心用乙酰半胱氨酸雾化吸入15分钟(2)特殊治疗:2型拟除虫酯中毒可用3%**酸钠注射液10-15ml或25%-50%硫代硫酸钠注射液5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以加速毒物分解。防治皮肤治疗反应,用2%维生素E油剂涂擦,宜及早使用。
拟除虫菊酯杀虫杀螨剂的作用方式和毒理学是怎样的?
拟除虫菊酯杀虫杀螨剂对昆虫和螨类(个别品种)有较高的生物活性。该类化合物以触杀和胃毒发挥作用,不具有内吸性。如有机氯杀虫剂DDT一样,拟除虫菊酯类化合物为负温度系数药剂。该类化合物作用于昆虫的外周和**神经系统,通过**神经细胞引起重复放电(Discharge)而导致昆虫麻痹。如上的影响发生在神经索上,其**程度远远大于DDT。其准确的作用位点还不清楚,大概最初的毒性作用表现在对神经轴突的闭锁作用(blockingaction)。因为这个解释刚好与其“负温度系数”现象相吻合。另外,此类化合物极好的击倒活性(knockdown),表明菊酯类化合物能很快地麻痹昆虫的肌肉,可以推断是作用于**神经系统。
除虫菊酯引起的中毒征象可分为兴奋期与抑制期(或麻痹期)两个阶段。在兴奋期,昆虫表现活跃,爬动频繁;到抑制期,活动减少,进入麻痹状态,直至死亡。在兴奋期,可以检测到动作电位大大增加,有重复后放现象。兴奋期长短与药剂浓度相关。浓度越高,兴奋期越短,进入抑制期越快。在麻痹之后用生理盐水洗去药剂,不能或极少能使昆虫恢复。这一现象说明除虫菊酯的作用乃物理作用,不具有可逆性。
除虫菊酯的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组织器官(主要是肌肉)的作用。
哪里有卖除虫菊酯
云南南宝植化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云南玉溪高新区腾霄路
电话:0877-2077047
什么农药可以杀死花生却不死草?
除草剂一般分为二种:灭生性和选择性除草剂。
对于灭生性除草剂来说它的除草原理是农药被植物吸收后破坏它的生长点细胞而死亡。
对于选择性除草剂来说则因为:不同植物对同一浓度生长素(或农药)溶液的敏感性不同来除草,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作用敏感,而杂草主要是双子叶植物。
除草剂有:
苯氧乙酸类:主要包括2,4-D,2-甲-4-氯苯氧乙酸和它们的钠盐、胺盐等,这是生长素类除草剂,在低浓度下,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高浓度下能杀死双子叶植物,但对单子叶植物影响很小。这类药剂可促进植物体内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胞过度分裂和伸长,组织因过度生长呈畸形,从而阻碍物质运输,导致植物死亡。
酰胺类 : 敌稗属酰胺类,是一种选择性的触杀性除草剂,化学名称为N-(3,4-二氯苯基)丙酰胺。敌稗主要用于杀除稗草。其杀草作用在于破坏光合作用中叶绿体 的电子传递,使稗草制造有机养料不足;还可破坏稗叶片细胞的透性,使失水加快,凋萎而死。敌稗不能伤害水稻,是因为水稻植株内存在酰胺水解酶,能使敌稗分解的缘故。
3.二苯醚类: 主要有除草醚(2,4-二氯-4-硝基二苯醚)和草枯醚(2,4,6-三氯-4- 硝基二苯醚)。这类除草剂是触杀型除草剂,能被植物吸收,但在植物体内不易传 导,可以杀除一些单子叶杂草。醚类对植物毒害的机理还不清楚。
4.取代脲类 :主要包括敌草隆、灭草隆等。这类除草剂是内吸型除草剂。棉花和胡萝卜 对这类除草剂有耐药性,因为在这些作物体内具有分解脲类的高活性酶(如N-去甲基 酶等)。这类除草剂能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植物因养料缺乏而饿死。
5.均三氮苯类 :主要有西玛津、莠去津(阿特拉津)、扑草净等。这类除草剂是内吸 传导型除草剂,通过抑制光合磷酸化作用,NADP的还原及CO2的固定等过程,破坏 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植物饿死,玉米、高粱和甘蔗对西玛津和莠去津有分解能力。扑 草净对棉花安全。
6.五氯酚钠:这是一种触杀型灭生性除草剂。它是一种呼吸抑制剂。主要用于防除稻 田杂草,在插秧前作土壤处理。五氯酚钠影响呼吸链中**磷酸化作用,ATP不能产 生,因而使植物不能进行正常的呼吸而死亡。
除虫菊酯对人有什么害处?
种植蔬菜的时候,常用农药有哪些?
一是有机磷农药。
该农药是广谱杀虫剂,应用广泛,主要有乐果、敌百虫、敌敌畏、内吸磷、对硫磷、马拉硫磷等60余种。有机磷不稳定,挥发性强,在自然环境容易分解,进入生物体内易被酶分解,故不污染环境,在食物中残留时间也短,因此慢性中毒少,急性中毒多。有机磷是神经毒物,人们吃了施用有机磷农药的果蔬或茶叶、薯类、谷物等,可能发生肌肉震颤、痉挛、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症状,甚至昏迷死亡。
二是有机氯农药。
该农药是高残毒农药,其中六六六、DDT等我国早已禁用,但至今仍有违规使用的情况,尤其林丹、七O五四、毒杀芬、氯丹等仍继续使用。有机氯脂溶性强,不易水解和降解,非常稳定,聚集于人体脂肪,在自然和食物中能长期残留,停用后自然环境要经25~110年才能复原。
食物受有机氯污染常是从水体中经浮游生物吸食开始,鱼虾吃浮游生物,最终进入水鸟、人体,其富集可提高到800万倍。果蔬及粮、谷、薯、茶、烟草都可残留有机氯,禽、鱼、蛋、奶等动物性食物污染率高于植物性食物,而且不会因其贮藏、加工、烹调而减少,很容易进入人体积蓄。
有机氯农药可致急性或慢性中毒。急性中毒引发中毒者中枢神经症状。因其积蓄在人体脂肪,故急性中毒性低、症状轻,一般为乏力、恶心、眩晕、失眠;慢性中毒可造**的肝、肾和神经系统损伤,DDT还有致癌性。
三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该类农药是应用很广的新型杀虫剂与除草剂,如抗蚜威、克百威、西维因、残杀威、杀螟丹等,其毒性跟有机磷相似,但毒性较轻,恢复也快。食用了残留这类农药较多的果蔬及谷、薯、茶等,中毒者会产生和有机磷中毒大致相同的症状,但因其毒性较轻,一般几小时就能自行恢复。
四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主要有氯氰菊脂(灭百可)、溴氰菊脂(敌杀死)、杀灭菌脂(速灭杀丁)等,对人类低毒,但有蓄积性,中毒表现症状为神经系统症状和皮肤**症状。
为了防止农药残留的危害,通常应注意以下各点:
1.
尽量到有卫生监督的正规市场买果蔬,产品包装上有“质量安全”、“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4种标志之一的,相对而言,更加安全可靠。
2. 按季节购买果蔬,反季节的常大量施化肥、农药催熟及违反安全间隔期的规定上市。
3. 农药残留量跟果蔬品种有关,一般叶茎类、瓜果、豆类农药残留较多,根茎类较少。
4. 尽可能了解果蔬产地,避免购买污染严重地区及公路两旁种植的果蔬。
5.
果蔬要先冲洗后浸泡,即把果蔬表面彻底清洗后再入清水浸泡10分钟,但别浸泡时间过长,以免表面农药进入水后返回果蔬内部。
6. 切口易受残留农药污染,所以蔬菜不要先切后泡;浸泡后的果蔬用水冲洗几次再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