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气害就是指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由于管理方面的缺陷,导致一些有毒气体产生后,因环境封闭,不易逸散,在保护地内积累,危害作物生长。特别是冬春季节,气温偏低,棚室内外气体不能及时交换,致使棚室花卉受到有害气体危害,轻者叶片黄化、干尖,生长不良,观赏价值降低,重者植株死亡。
气害发生的原因
施肥不合理施用未经腐熟的有机肥?未经腐熟的有机肥在发酵时会产生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有毒气体。过量施用碳铵、硫铵、尿素等化肥或化肥施用太浅、撒施于表土以及施肥后浇水不及时,都会产生氨气和氮氧化合物。
加温不科学冬春季节,棚室加温时,使用劣质煤,煤炭燃烧不完全,炉体设计不合理、安装粗糙等原因,都会导致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产生。此外?薄膜质量差,用药过度能也会引起气害。
气害种类
保护地气害中发生较多、危害较大的是氮氧化合物气体中毒、氨气中毒?其次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塑料薄膜挥发的有毒气体(如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正丁酯)等。
氮氧化合物中毒 氮氧化合物气体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硝化细菌活力下降,亚硝酸盐向硝酸盐转化过程受阻,土壤中亚硝酸盐积累并分解为一氧化氮气体逸出,再经空气氧化成二氧化氮,伤害植物。土壤中二氧化氮积累的条件是:有相当数量的氮存在,pH≤5.0,土壤温度较低。土壤中二氧化氮的释放逸出往往由于升温促成,故二氧化氮中毒以在低温条件下天气转晴骤然升温时出现为多。当土壤呈酸性或施氮肥量过大时,氮氧化合物不易被转化,并在土壤中积累,致使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气释放于棚内,如放风不及时,当浓度达到2mg/L时,植物即出现中毒症状。
受害的作物最初叶缘或叶脉间产生水浸状斑点,逐渐失绿,1-2天后变成黄白或黄褐色,枯萎。受害组织与健全组织间界限明显。受害症状通常以中位叶最严重,生长点附近的新叶一般不会受害。受害严重时,在早上换气后叶片开始慢慢萎蔫。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施肥后的10至15天。非洲菊、满天星等易出现上述症状。
氨气中毒中性到碱性土壤,大量施用铵态氮肥时,由其分解产生的氨在土壤中积滞,遇强光照射温度急剧上升时,氨气逸出;或者在使用铵态氮肥之后,施用石灰或碱性肥料,产生氨气。
氨经气孔进入植物,伤害细胞,受害植株一般先在中位叶出现水浸状斑点,干枯时呈黄白色或淡褐色,严重时可造成整株凋萎死亡。一般认为,氨的浓度达到4%时,植物经24小时即会死亡。切花月季受害后常常会表现出上述症状。氨害多发生在植株外侧的叶片上,新叶受害尤为严重。
二氧化硫中毒 温室加温中采用煤火或锯末燃烧加温时,因燃烧不充分或烟道不通畅以及燃料中含硫较多或施用未完全腐熟的肥料而分解释放出来二氧化硫气体,致使大量二氧化硫产生。
受危害的一般是生理活动最旺盛的叶片,整个叶片好像开水烫过的样子,并逐渐褪绿。二氧化硫一般从叶子背面气孔侵入,破坏叶绿体,出现组织脱水,受害部分形成白斑,进而干枯,严重时整株叶子变绿色网状,叶脉也很快干枯。满天星、康乃馨等受到危害后就表现出这种症状。
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中毒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是一种农膜增塑剂,用含有此物质的塑料薄膜覆盖温室或含有这种物质的塑料制品在保护地中使用,易产生有毒气体,对作物有害。
对这种气体敏感的花卉幼苗,受害症状为叶片颜色变淡,逐渐变黄、变白,两周左右几乎全株枯死,温度高时危害加重。资料表明,当邻苯二甲酸-2-异丁酯等有害物质在水滴中的含量达到10至20mg/L时,水滴经雾化,通过根部或叶面吸收后,便会产生严重的毒害作用。
乙烯和氯气中毒聚氯乙烯薄膜在使用过程中也会挥发出一些乙烯气体,从而危害花卉生长。当空气中乙烯浓度达到0.1mg/L时,对乙烯敏感的花卉叶片开始下垂弯曲,叶子褪绿变黄或白,严重时死亡,对已开花结果的植株,造成落花落果,幼枝弯曲。
聚氯乙烯薄膜中由于原料不纯而挥发出氯气,当氯气侵入叶片组织后,叶绿体首先遭到破坏,导致叶片褪绿发黄、变白,严重时枯死。空气中氯气浓度达0.1mg/L时,便会使叶片出现浅褐色不规则斑点,严重时叶片变为白色甚至脱落。保护地内乙烯达到1mg/L时,便会使花卉叶尖、叶缘间发黄,甚至变白干枯。
一氧化碳中毒 大棚采用煤火加热时,因燃烧不彻底或通风不畅而产生大量有害的一氧化碳,当浓度达到2至3mg/L时,会对一些草本花卉产生危害。
受害叶片开始时叶表面、叶脉组织变成渍状,继而变白变黄,最后变成不规则的坏死病斑。
用药过度 采用烟雾剂(如百菌清、速克灵)或熏蒸剂(敌敌畏)过量,以及施用熏蒸剂不合(如福尔马林、溴甲烷只能在空棚内使用,在植物生长季节使用易产生药害),也会使得花卉植物出现叶片黄化、干尖等现象。尤其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受害更严重。(文章来源:中国花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