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定情况 2004年10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4019
品种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36天。幼苗叶色较深,冬季匍匐型,叶片缺刻浅,长柄叶裙边明显,叶面平展,蜡粉较厚,花瓣鲜黄色,椭圆形平展,主花序较发达,角果长度中等,种皮黑褐色。平均株高155厘米,分枝节位3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个,二次有效分枝7个,主花序长60厘米,单株有效角果数400个,每角粒数20粒,千粒重3.7克.菌核病发病率23.3%,病指10.68,病毒病发病率18.3%,病指7.6,低抗菌核和病毒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1.06%,硫苷含量35.4μmol/克,含油量40.76%。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下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3.01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5.97%;2003-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171.34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9.0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2.1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7.67%。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8.8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2.85%。
栽培要点9月25日左右播种以培育壮秧,秧龄40~45天,三叶期喷150mg/kg多效唑或18mg/kg稀效唑,移栽期以11月上旬为宜。重施基肥,增施磷钾肥,早施苗肥和腊肥,抽薹肥需早施或看苗情,不宜多施,巧施花角肥。做好清沟理沟工作,防止田间湿害。花期及时做好菌核病防治工作。常规栽培条件下种植密度为8000株左右,稀植高产栽培技术配套条件下种植密度为5000株左右。
适宜区域适宜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浙江、上海两省(市)及安徽、江苏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