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夜兰 |
---|---|
门类 | 中药材·《本草纲目拾遗》·卷六 木部 |
中文名 | 夜兰 |
拉丁名 | |
英文名 | |
别名 |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
命名者及年代 | 赵学敏·清(公元1765年)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夜兰·《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 |
更多 | 《玉楸药解》清 黄元御 著 |
岭南杂记∶产粤,道旁小树也,状如木兰,亦类紫薇,高一、二尺,叶大如指头,颇带蓝色,叶老则有白篆文如蜗涎,名鬼画符,叶下有小花如粟米,至晚香闻数十步,恍若芝兰。又名蚊惊树,暑月有蚊,折此树逐之即惊散。粤语∶夜兰木本,高尺许,叶如槐,花如粟米,至夜则芳香如兰,折之可以辟蚊,插门上,蚊不敢入,一名蚊惊树。有病,取其叶生啖或煎水,即吐痰数日而愈。叶上有篆文如符,又名神符树。关涵岭南随笔∶夜兰生罗浮幽谷中,有香无形,与肉芝同为神物,与此名同物异。敏按∶粤志步惊木,以嫩叶和米数粒微炒,煎汤饮之,可愈呕泻寒痰。花有幽香,步行遇之,往往惊为蕙兰,故亦曰步惊。永安人以嫩叶干之,持入京师作人事,核其功用形状,或即夜兰欤。
治一切风寒诸病,取叶煎汤服,少顷大吐痰涎,或行路侵寒暑,吐泻危笃,采数叶嚼,或吐或不吐,病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