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皮哨子 |
---|---|
门类 | 中药材·《滇南本草》·第一卷 |
中文名 | 皮哨子 |
拉丁名 | |
英文名 | |
别名 |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
命名者及年代 | 兰茂·明(公元1396-1476年)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皮哨子·《滇南本草》·兰茂 |
更多 | 《滇南本草》明(公元1396-1476年) 兰茂 著 |
皮哨子(图缺),味苦,性微寒。皮治膀胱疝气疼痛。子壳杀虫。
昔一人饮水,将蚂蝗一条吸入鼻中,头常眩疼,鼻中常流血水,面黄形瘦,后得一人传此方,以水一钟于鼻上闻,蚂蝗见水,从鼻孔中伸出,动则缩入鼻中。将皮哨子壳为末,吹入鼻中,蚂蝗自落下。
──务本卷三
皮哨子,味苦,性微寒。主治七疝肝症∶气、狐疝,用茴香为使。水疝,用陈皮为使。
余者引用橘核为使。烧灰吹鼻,治诸虫入脑,立愈。圆者属阳,治气,光者属阴,治血。
──模板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