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糙苏 |
---|---|
门类 | 中药材·《中药大辞典》 |
中文名 | 糙苏 |
拉丁名 | Cāo Sū |
英文名 | |
别名 | 山苏子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于山地林中、林边灌丛中、河岸、山谷。分布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湖北、四川、云南、山东、江苏、安徽、广东等地。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药大辞典》;出处 《内蒙古中草药》 |
更多 | 为唇形科植物糙苏的根或全草。春、秋采挖,去净泥土,晒干。 |
《中药大辞典》:糙苏
拼音注音
Cāo Sū
别名
山苏子(《内蒙古中草药》)
出处
《内蒙古中草药》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糙苏的根或全草。春、秋采挖,去净泥土,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地林中、林边灌丛中、河岸、山谷。分布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湖北、四川、云南、山东、江苏、安徽、广东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80~100厘米。根长,红褐色,圆锥形或纺锤形。茎直立,四棱形。单叶对生,阔卵圆形,长5~10厘米,宽4~8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粗锯齿,两面有粗毛或星状毛;叶柄长2~6厘米。轮伞花序;苞片披针形咸狭披针形;萼筒长约1厘米,先端有5个刺状齿;花冠白色或粉红色,2唇形,长于萼筒,喉部之上密布多数白色茸毛或星状毛,上唇2裂,拱曲,下唇3裂,外面密生茸毛;雄蕊4;花柱单一,柱头2裂。小坚果卵圆形。花期7月。果期8~9月。
化学成分
本品含黄酮甙类、氨基酸、甾体类、挥发油、糖类。及鞣质等,种子含油20.34%。
性味
涩,平。
功能主治
清热消肿。治疮痈肿毒。
复方
治无名肿毒:糙苏三栈,水煎服。(性味以下出《内蒙古中草药》)
临床应用
治疗感冒用糙苏全草制成醇浸膏片内服,每次1.2~2.4克,每日3次,儿童酌减;或制成冲剂,日服2次,每次7.5克。观察100例,结果75例于48小时内主要症状(发热,头痛、全身酸痛、鼻塞、咽喉痛)消失或改善,一般在服药后4~8小时症状即渐减轻,2~3天内便可治愈。但对体温在38.5℃以上的重症患者,退热作用较差。认为本品有清热解毒作用,如与红旱莲(湖南连翘)组成复方治疗,可提高疗效。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