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巴豆 |
---|---|
门类 | 中药材·《本经逢原》·乔木部 |
中文名 | 巴豆 |
拉丁名 | |
英文名 | |
别名 |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
命名者及年代 | 张璐·清(公元1617-1700年)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巴豆·《本经逢原》·张璐 |
更多 | 《本经逢原》由清代著名医家张璐著,成书于清·康熙三十四(1695)年,是张璐众多著作中唯一的一部药物学著作。张璐,字路玉,号石顽,生于1617年,大约卒于1700年,江苏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
辛热,大毒。去壳及心炒紫黑,或烧存性,或研烂纸包压去油,取霜,各随方制。
《本经》主伤寒湿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毒蛊疰邪物,杀虫鱼。
发明巴豆辛热,能荡练五脏六腑,不特破症瘕结聚之坚积,并可治伤寒湿疟之寒热,如仲景治寒实结胸用白散,深得《本经》之旨。世本作温疟,当是湿疟,亥豕之谬也。其性峻利,有破血排脓、攻痰逐水之力,宜随证轻重而施。生用则峻攻,熟用则温利,去油用霜则推陈致新,随证之缓急而施反正之治。峻用则有戡乱却病之功,少用亦有抚绥调中之妙。可以通肠,可以止泻,此发千古之秘也。一老妇人,久病溏泄,遍服调脾升提止涩诸药,则泻反甚,脉沉而滑,此脾胃久伤、冷积凝滞所致。法当以热下之则寒去利止,自后每用以治泄痢结聚诸病,多有不泻而病痊者,妙在得宜耳。苟用不当则犯损阴之戒矣。按∶巴豆、大黄同为攻下之剂,但大黄性寒,腑病多热者宜之;巴豆性热,脏病多寒者宜之。其壳烧灰存性,能止泻痢亦却病之效也。孕妇禁用,以力能堕胎也。元素曰,巴豆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世以治酒病膈气,以其辛热能开通肠胃郁热耳,第郁结虽通,血液随亡,其阴亏损。伤寒结胸,小儿疳积用之,不死亦危。奈何庸人畏大黄而不畏巴豆,以其性热剂小耳,试以少许轻擦完肤,须臾发泡,况下肠胃能无熏灼溃烂之患乎。即有急证不得已而用之,压去其油取霜少许入药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