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大叶白头翁 |
---|---|
门类 | 中药材·《中药大辞典》 |
中文名 | 大叶白头翁 |
拉丁名 | Dà Yè Bái Tóu Wēnɡ |
英文名 | |
别名 | 一面青、山萩、大火草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于向阳山坡及田野。分布四川、贵州、湖北等地。主产四川、贵州等地。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药大辞典》;出处 《四川中药志》 |
更多 | 为菊科植物香青的全草或带根全草。 春、夏间花苞初放时连根挖起,去净泥沙,晒干。 |
《中药大辞典》:大叶白头翁
拼音注音
Dà Yè Bái Tóu Wēnɡ
别名
一面青(《分类草药性》),山萩(《中国物图鉴》),大火草(《重庆草药》)。
出处
《四川中药志》
来源
为菊科植物香青的全草或带根全草。 春、夏间花苞初放时连根挖起,去净泥沙,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向阳山坡及田野。分布四川、贵州、湖北等地。主产四川、贵州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密被白色绵毛,高30~70厘米。单叶互生,无柄;叶片线状披针形,长约8厘米,宽约1.5厘米,向上渐小渐尖,全缘,基部常抱茎,呈耳状,耳先端尖,叶上面绿色,下面白色,两面均被白色绵毛。头状花序顶生,直径8~10毫米,排列成豪伞花序;总苞多层,白色,干膜质,椭圆状卵圆形,长5毫米,先端钝,直立或向内弯;花淡黄白色;边缘为雌性花,多数结实,中部为两性花,多不孕。瘦果长椭圆形,冠毛白色,1裂,羽毛状;种子1粒。花期夏季。
性状
干燥的带根全草,根头细小,长1~3厘米。茎长约30~50厘米,直径达5毫米,梢部渐细小,少分枝,外表密生白色丝状茸毛,扯下后又显露出黄绿色而细密短小的茸毛。叶多皱缩成团,棕褐色,两面均有白毛,但较茎部毛短小。花多不存在。有臭气,味微弱。以茎杆粗壮、叶片不脱落者为佳。
性味
《重庆草药》:"甘微苦,性凉,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泻火,燥湿。治吐血,痢疾,牙痛,乳痈,瘰窃。
①《分类草药性》:"治一切劳伤,牙痛,吐血,痢疾。"
②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止痢,驱虫。治痢疾,蛔虫,刀伤。"
③《四川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燥湿。治湿热痢疾,瘰疬。"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两。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风火牙痛:大叶白头翁二两。煎水炖五花肉合糖服,或煮绿壳鸭蛋服。
②治寒火牙痛:大叶白头翁四两,桂花根二两。煎水内服。
③治乳痈:大叶白头翁与蒲公英合用。捣烂包。初起有效。(选方出《重庆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