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野颠茄 |
---|---|
门类 | 中药材·《中华本草》 |
中文名 | 野颠茄 |
拉丁名 | Yě Diān Qié |
英文名 | Herb of Soda-apple Nightshade |
别名 | 颠茄、山马铃、大丁茄、小颠茄、天茄子、假茄子、红颠茄、黄贡茄、鬼茄、竻丁茄、红果丁茄、丁茄、地茄、狗桔、刺茄、洋海茄、刺天茄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态环境:生于路六荒地、疏林或灌木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辽宁、河南有栽培。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华本草》;出自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
更多 | 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牛茄子的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lanum surattense Burm. F.[S.aculeatissimum Jacq.;S.ciliatum Lam.]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
《中华本草》:野颠茄
拼音注音
Yě Diān Qié
别名
颠茄、山马铃、大丁茄、小颠茄、天茄子、假茄子、红颠茄、黄贡茄、鬼茄、竻丁茄、红果丁茄、丁茄、地茄、狗桔、刺茄、洋海茄、刺天茄
英文名
Herb of Soda-apple Nightshade
出处
出自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
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牛茄子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lanum surattense Burm. F.[S.aculeatissimum Jacq.;S.ciliatum Lam.]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路六荒地、疏林或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辽宁、河南有栽培。
原形态
牛茄子,多年生直立草本至灌木,高30-60cm。植物体除茎、枝外各部均被具节的纤毛,茎及小枝具淡黄色细直刺。叶单生或成对互生;叶柄精壮,长2-5cm;叶片宽卵形,长5-14cm,宽4-12cm,先端短尖,基部心形,5-7裂或中裂,裂片三角形或近卵形,脉上有直刺。聚伞花序腋外生,短而少花;花梗纤细,被直刺及纤毛;萼杯状,有刺,5裂;花冠白色,5裂,裂片披针形,端尖;雄蕊5,着生于花冠喉上,花药顶裂;子房球形,2室,胚珠多数。浆果扁球形,直径约3.5cm,初绿白色,成熟后橙红色,基部有带细刺的宿存萼,果柄长2-2.5cm,具细直刺;种子干后扁而薄,边缘翅状,直径约4mm。花、果期1-11月。
性状
性状鉴别,根近圆柱形,分枝而扭曲,顶端有时附具细直皮刺的残茎,茎枝无毛,或切成2-3cm的短段,直径5-15mm。表面灰黄色,刮去栓皮后呈白色。体轻、质松,断面黄白色,有裂隙,髓心淡绿色。气特异味苦、辛。
以大小均匀、不带地上茎者为佳。
化学成分
浆果中含有澳洲茄碱(Solasonine),澳洲茄边碱(β-solamargine)和刺茄碱(Soiasurine)。
性味
味苦;辛;性微温;有毒
功能主治
镇咳平喘;散瘀止痛。主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胃痛;风湿痛腰腿痛;瘰疬;寒性脓疡;痈肿疮毒;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研末,0.3-0.9g。外用:适量,捣敷: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跌打肿痛,痈疮肿毒:鲜癫茄根捣敷;或用癫茄茎叶晒干煅存性为末,调茶油敷患处。(《广东中草药》)②治扭挫伤:丁茄、姜黄、韭菜根,共捣烂外敷。(《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③治小儿口腔炎:癫茄茎叶,煅存性研未,加冰片少许,涂患处。(《广东中草药》)④治冻疮:丁茄,煎水熏洗患处。(《广西实用中草药》)⑤治小儿疳积:鲜癫茄果一至二枚,切开。加猪肝蒸熟,去癫茄取猪肝吃。(《广东中草药》)⑥治肝硬化腹水:癫茄种子,炒黄研未服。(《广东中草药》)⑦治胃痛:天茄子根,晒干研细粉,痛时服一克,儿童酌减。(《全展选编·外科》)⑧治牙痛:天茄子种子,置烧红之瓦片上,用竹管吸烟熏之。(《全展选编·外科》)
各家论述
1.《广西药植名录》:全株:治胃痛,损伤,蛇咬伤,感冒,疟疾,瘰疬。
2.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散瘀止痛,镇咳平喘。治风湿性腰腿痛,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鲜叶捣敷跌打损伤。
3.《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抗菌,活血散瘀,麻醉镇痛。治跌打损伤,冻疮,寒性脓疡,慢性骨髓炎,淋巴结结核,脚癣。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