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大黑头草 |
---|---|
门类 | 中药材·《中药大辞典》 |
中文名 | 大黑头草 |
拉丁名 | Dà Hēi Tóu Cǎo |
英文名 | |
别名 | 黄药、大黄药、一号黄药、吊吊黄、小香薷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于山坡、沟边、草丛中,常有栽培。分布于云南等地。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药大辞典》;出处 《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
更多 | 为唇形科植物垂花香薷的全草。夏、秋采收,洗净,阴于;或鲜用。 |
《中药大辞典》:大黑头草
拼音注音
Dà Hēi Tóu Cǎo
别名
黄药(《云南思茅中草药选》),大黄药,一号黄药、吊吊黄、小香薷(《红河中草药》)。
出处
《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垂花香薷的全草。夏、秋采收,洗净,阴于;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沟边、草丛中,常有栽培。分布于云南等地。
原形态
亚灌木,高1~2米。全株有香气。茎四方形,基部木质,紫红色,无毛。幼枝疏被白色短毛。叶对生;披针形,长12~20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有细尖齿,下面密生小油点;叶柄长约5毫米。假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轮生于花轴上,下垂,白色,2唇形,小坚果倒卵形。花期10月。
性味
《云南思茅中草药选》:"辛,温。"
功能主治
《云南思茅中草药选》:"祛风散寒,解热止痛。治疟疾,流感,感冒,咽喉炎,扁桃体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镇。外用:捣烂敷。
复方
①防治炭疽病、流行性感冒:大黄药(干品)三至五钱,煎汤服。(《红河中草药》)
②治风湿关节痛:大黄药(干品)三至五钱,煎汤服。外用鲜品捣烂酒炒热敷。(《红河中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