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九牯牛 |
---|---|
门类 | 中药材·《中药大辞典》 |
中文名 | 九牯牛 |
拉丁名 | Jiǔ Gǔ Niú |
英文名 | |
别名 |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于水沟边。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药大辞典》;出处 《贵州民间药物》 |
更多 | 为蓼科植物九枯牛的全草。夏、秋季采收。 |
《中药大辞典》:九牯牛
拼音注音
Jiǔ Gǔ Niú
出处
《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为蓼科植物九枯牛的全草。夏、秋季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水沟边。
原形态
直立草本。茎有毛。叶互生,长椭圆形,长8~15厘米,宽3~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托叶鞘状膜质。总状花序,呈圆锥花序式排列,顶生;花序柄红色,有毛;苞片鞘状,红褐色;花瓣5,白色。
性味
性温,味辛微甘。
功能主治
通经,治痨伤。
复方
①治月经不调(小腹胀痛):九枯牛三至五钱,大马蹄草三钱。煎酒服。
②治痨伤:九枯牛一两,大血藤、小血藤各五钱。泡酒服。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