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虾蟆 |
---|---|
门类 | 中药材·《雷公炮制药性解》·虫鱼部 |
中文名 | 虾蟆 |
拉丁名 | |
英文名 | |
别名 |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
命名者及年代 | 明·李士材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虾蟆·《雷公炮制药性解》·李士材 |
更多 | 本书共分六卷,收载了335种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有毒无毒、功效主治、使反畏恶、使用宜忌,真伪辨别及炮制方法等内容。 |
味甘,性寒无毒,入脾经。主除邪气,破坚血,解结热,疗儿疳,贴痈肿,疗大伤。
凡使去皮及肠并爪,阴干,涂牛酥炙用。眉酥,主蛀牙恶疮疔肿,瘰?痔漏,助阳,其肋涂按∶虾蟆归脾,甘之故也,形状与蟾蜍相似,《本经》未尝分析。自陈藏器极口分殊。
以为虾蟆背有黑点,身小能跳接百虫,在陂泽间,举动极急。蟾蜍身大嘴黑,点多痱磊,不能跳,不解作声,行动迟缓,腹下有丹书八字者。然意其功用,无甚差别,想有牝牡之分,而种类之异也。
雷公云∶有多般勿误用,有黑虎,有?黄,有黄蛤,有蝼蝈,有蟾,其形各别。其虾蟆皮上腹下有斑点,脚短不鸣叫者是也。黑虎身小黑嘴,脚小,斑?黄斑色,前脚大,后腿有小尾子一条。黄蛤遍身黄色,腹下有脐带长五七分以来,所住处带下有自然汁出。蝼蝈即夜鸣,腰细口大,皮苍黑色。蟾即黄斑,头有肉角。凡使虾蟆先去皮并肠及爪子,阴干,然后涂酥炙,令干。每修事一个,用牛酥一分,炙尽为度。若使黑虎即和头尾皮,并阴干,酒浸三日,漉出焙干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