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白茅花 |
---|---|
门类 | 中药材·《中药大辞典》 |
中文名 | 白茅花 |
拉丁名 | Bái Máo Huā |
英文名 | |
别名 | 营花、茅盔花、茅针花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主产江苏、浙江。其他各地亦有。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药大辞典》;出处 《日华子本草》 |
更多 | 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花穗。4~5月花盛开前采收。摘下带茎的花穗,晒干。 |
《中药大辞典》:白茅花
拼音注音
Bái Máo Huā
别名
营花(《唐本草》),茅盔花、茅针花(《江苏植药志》)。
出处
《日华子本草》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花穗。4~5月花盛开前采收。摘下带茎的花穗,晒干。
生境分布
主产江苏、浙江。其他各地亦有。
性状
干燥的花穗,呈圆柱形,长5~20厘米,小穗基部和颖片密被细长丝状毛,占花穗的绝大部分,灰白色,质轻而柔软,若棉絮状。小穗黄褐色,介于细长丝状毛中,不易脱落,外颖矩圆状披针形,膜质;雌蕊花柱2裂,裂片线形,裂片上着生黄棕色毛。花序柄圆柱形,青绿色。气微,味淡。以干燥、洁白、无叶、柄短者为佳。
药理作用
家兔每日口服水煎剂0.5克/公斤,共服3天,服药的第5天起,凝血和出血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作用可维持数天。并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台盼兰渗透试验)。
性味
①《唐本草》:"味甘,温,无毒。"
②《履巉岩本草》:"性暖,无毒。"
功能主治
止血,定痛。治吐血,衄血,刀伤。
①《唐本草》:"主衄血,吐血,灸疮。"
②《日华子本草》:"罯刀箭疮,止血并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罨敷或塞鼻。
复方
治鼻衄:白茅花五钱,猪鼻一个。同炖约一小时,饭后服,服多次,可望根治。(《泉州本草》)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