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资料网收录海量植物种植技术与植物相关资料,如养花、蔬菜、菌菇、果木及农作物等,欢迎查阅!

中药材【薯蓣】功效与作用_证类本草_证类本草中草药大全

时间 : 08-24 投稿人 : 鸿凯园艺 点击 :
物种 薯蓣
门类 中药材·《证类本草》·
中文名 薯蓣
拉丁名
英文名
别名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唐慎微·宋(公元960-1279年)
保护级别
备注 薯蓣·《证类本草》·唐慎微
更多 作者:唐慎微 朝代:宋 年份:公元960-1279年

薯蓣 摘自《证类本草》

(薯蓣_图缺)

味甘,温,平,无毒。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主头面游风,风头眼眩,下气,止腰痛。补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强阴。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一名山芋,秦、楚名玉延,郑、越名土薯(音除。)生嵩高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紫芝为之使,恶甘遂。

陶隐居云∶今近道处处有,东山、南江皆多掘取食之以充粮。南康间最大而美,服食亦用之。唐本注云∶薯蓣,日干捣细,筛为粉,食之大美,且愈疾而补。此有两种∶一者白而且佳。一者青黑,味亦不美。蜀道者尤良。臣禹锡等谨按吴氏云∶薯蓣,一名诸署,齐、越名山羊,一名修脆,一名儿草。神农∶甘,小温。桐君、雷公∶甘,无毒。或生临朐钟山,始生赤茎细蔓,五月华白,七月实青黄,八月熟落,根中白,皮黄,类芋。药性论云∶薯蓣,臣。能补五劳七伤,去冷风,止腰疼,镇心神,安魂魄,开达心孔,多记事,补心气不足,患人体虚羸,加而用之。异苑云∶薯蓣,野人谓之土薯。若欲掘取,嘿然则获,唱名便不可得。人有植之者,随所种之物而像之也。日华子云∶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主泄精,健忘。干者功用同前。

图经曰∶薯蓣,生嵩高山山谷,今处处有之,以北都、四明者为佳。春生苗,蔓延篱援。

茎紫叶青,有三尖角似牵牛更浓而光泽。夏开细白花,大类枣花。秋生实于叶间,状如铃。二月、八月采根,今人冬春采,刮之白色者为上,青黑者不堪,曝干用之。法取粗根,刮去黄皮,以水浸,末白矾少许掺水中,经宿取,净洗去涎,焙干。近都人种之极有息。春取宿根头,以黄沙和牛粪作畦种。苗生以竹梢作援,援高不得过一、二尺,夏月频溉之。当年可食,极肥美。南中有一种,生山中,根细如指,极紧实,刮磨入汤煮之,作块不散,味更珍美,云食之尤益人,过于家园种者。又江湖、闽中出一种,根如姜、芋之类而皮紫。极有大者,一枚可重斤余,刮去皮,煎煮食之俱美,但性冷于北地者耳。彼土人为单呼为薯(音若殊),亦曰山薯。而《山海经》云∶景山北望少泽,其草多薯 (音与薯蓣同)。郭璞注云∶根似芋可食。今江南人单呼薯(音储),语或用轻重耳。据此注,则薯蓣与薯乃一种。南北之产或有不同,故其形类差别。然字音殊、储不同,盖相传之讹也。一名山芋。

食疗∶治头疼,利丈夫,助阴力。和面作 ,则微动气,为不能制面毒也。熟者和蜜,或为汤煎,或为粉,并佳。干之入药更妙也。雷公云∶凡使,勿用平田生二、三纪内者,要经十纪者,山中生,皮赤,四面有髭生者妙。若采得,用铜刀削去上赤皮,洗去涎,蒸用。圣惠方∶补虚损,益颜色。用薯蓣于砂盆中细研,然后下于铫中,先以酥一大匙熬令香,次旋添酒一盏煎,搅令匀,空心饮之。食医心镜主下焦虚冷,小便数,瘦损无力。生薯蓣半斤。刮去皮,以刀切碎,研令细烂,于铛中着酒,酒沸下薯蓣,不得搅,待熟着少盐、葱白,理添酒,空腹饮三、二杯,妙。

衍义曰∶山药,按本草,上一字犯英庙讳,下一字曰蓣,唐代宗名预,故改下一字为药,今人遂呼为山药。如此则尽失当曰本名,虑岁久,以山药为别物,故书之。此物贵生干,方入药,其法∶冬月以布裹手,用竹刀子剐去皮,于檐下风迳处,盛竹筛中,不得见日色。一夕干五分,俟全干收之,唯风紧则干速。所以用干之意,盖生湿则滑,不可入药。熟则只堪啖,亦滞气。余如《经》。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