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老头草 |
---|---|
门类 | 中药材·《中药大辞典》 |
中文名 | 老头草 |
拉丁名 | Lǎo Tóu Cǎo |
英文名 | |
别名 | 小矛香艾、老头艾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于干燥山坡、水沟边、田野。分布西北、东北、华北等地。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药大辞典》;出处 《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
更多 | 为菊科植物火绒草的全草。6~7月采,洗净,去残枝叶及根的外皮,晒干。 |
《中药大辞典》:老头草
拼音注音
Lǎo Tóu Cǎo
别名
小矛香艾(《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老头艾(《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
出处
《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
为菊科植物火绒草的全草。6~7月采,洗净,去残枝叶及根的外皮,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干燥山坡、水沟边、田野。分布西北、东北、华北等地。
原形态
火绒草,又名:薄雪草、白艾。
多年生草本,高10~25厘米。全株密生灰白色绵毛。根纤细,褐色;根茎粗壮,分枝。茎丛生,直立或斜生。单叶互生,长圆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5~3厘米,宽2~6毫米,先端急尖,具小尖头,基部楔形,全缘,两面密生绵毛;无柄或基生叶具短柄。头状花序盘状,黄色,具短总梗,3~5个簇生茎顶,其下围生2~4个苞叶,苞叶披针形或椭圆形,两面密生白色绵毛;总苞半球形,总苞片2~3列,长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草质,上部褐色呈干膜质,背面密被白色绵毛,内面光滑;花单性异株或为异性花序,边缘有少数雌性花,中央为两性花,雌花细管状,结实,长2~3毫米,基部略膨大,花冠上端有不等之裂齿;两性花管状,不结实,长3毫米,具5裂片;冠毛白色,1列,长约5毫米,基部结合成环。瘦果长圆形,被短柔毛,果熟稍增长。花果期7~8月。
性味
《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微苦,寒。"
功能主治
①《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凉血,益肾利水。治急性肾炎,尿血。"
②《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凉血,消炎利尿。治急,慢性肾炎,对消失蛋白尿和血尿有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4钱。
复方
治肾炎:火绒草一两,煮水卧鸡蛋三个食之。(《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