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石膏 |
---|---|
门类 | 中药材·《新修本草》·卷第四 |
中文名 | 石膏 |
拉丁名 | |
英文名 | |
别名 |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
命名者及年代 | 苏敬(等)·唐(公元659年)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石膏·《新修本草》·苏敬等20余人编写 |
更多 | (公元 659 年)唐.李绩(苏敬)撰。五十四卷。原书已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包括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收载药物 844 种, 详细介绍性味、产地、效用等 。 |
味辛、甘,微寒、大寒,无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
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一名细石,细理白泽者良,黄者令人淋。生齐山山谷及齐卢山、鲁蒙山,采无时。
鸡子为之使,恶莽草、毒公。二郡之山,即青州、徐州也。今出钱塘县,皆在地中,雨后时时自出,取之皆方如棋子,白澈最佳。比难得,皆用虚隐山者。彭城者亦好。近道多有而大块,用之不及彼土。《仙经》不须此。
〔谨案〕石膏、方解石大体相似,而以未破者为异。
今大者如升,小者若拳,或在土中,或生溪水,其上皮随土及水苔色,破之方解,大者方尺。今人以此为石膏,疗风去热虽同,解肌发汗不如真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