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薯蓣 |
---|---|
门类 | 中药材·《新修本草》·卷第六 |
中文名 | 薯蓣 |
拉丁名 | |
英文名 | |
别名 |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
命名者及年代 | 苏敬(等)·唐(公元659年)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薯蓣·《新修本草》·苏敬等20余人编写 |
更多 | (公元 659 年)唐.李绩(苏敬)撰。五十四卷。原书已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包括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收载药物 844 种, 详细介绍性味、产地、效用等 。 |
味甘,温、平,无毒。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主头面游风、风头眼眩,下气,止腰痛,补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强阴。久服耳目聪明,轻身秦楚名玉延,郑越名土薯。
生嵩高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紫芝为之使,恶甘遂。今近道处处有,东山、南江皆多掘取食之以充粮。南康间最大而美,服食亦用之。
〔谨案〕薯蓣,晒干捣细,筛为粉,食之大美,且愈疾而补。此有两种∶一者白而且佳;一者青黑,味亦不美。蜀道者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