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顶果膜蕨 |
---|---|
门类 | 中药材·《中华本草》 |
中文名 | 顶果膜蕨 |
拉丁名 | |
英文名 | |
别名 |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900m的林下溪边石上。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广西等地。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
更多 | 药材基源:为膜蕨科植物顶果膜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ymenophyllum khasyanum Hook.et Bak.[H.denticulatum var.flaccidum Clarke]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
拼音注音
Dǐnɡ Guǒ Mó Jué
来源
药材基源:为膜蕨科植物顶果膜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ymenophyllum khasyanum Hook.et Bak.[H.denticulatum var.flaccidum Clarke]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900m的林下溪边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广西等地。
原形态
小型石生蕨类植物,植株高8-10cm。根茎暗褐色,横走,纤细丝状,粗约0.3mm,被疏毛或几无毛。叶远生,相距1-2cm;叶柄长2-2.5cm,无翅,疏被柔毛;叶片薄膜质,半透明,干后暗褐色,狭长披针形,长7-10cm,宽12-15cm;二回深羽裂;羽片10-12对,斜长圆形,长8-10mm,宽5-6mm,基部数对几近生,其余的密接,互生,深羽裂几达羽轴;裂片3-4对,线形,边缘有尖齿,基部上侧的裂片较长而常分叉;叶脉叉状分枝,叶轴除基部外均有狭翅。孢子囊群仅生于叶片先端,位于羽片的上部裂片的顶部,生孢子囊群的裂片在囊苞之下明显狭缩;囊苞狭长卵形,长1.5-2mm,宽约1mm,两唇瓣分裂至近基部,先端尖锐并有尖齿。
性味
微涩;平
功能主治
止血生肌。主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敷。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