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蛆钻泥 |
---|---|
门类 | 中药材·《本草纲目拾遗》·卷二 土部 |
中文名 | 蛆钻泥 |
拉丁名 | |
英文名 | |
别名 |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
命名者及年代 | 赵学敏·清(公元1765年)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蛆钻泥·《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 |
更多 | 《玉楸药解》清 黄元御 著 |
乃粪坑中蛆钻之泥,其质松,凡蛆在泥中过冬,必钻此土作窠。蛆过冬则短缩,头生二角,白如蛹,清明后化黑虫而去。蛆必退壳,每退每大。其退时,辄扒越墙石从高坠下,退一节,再扒再坠,如是屡次,则全退矣。此泥有涌,故入退管药用。须冬时取。
治痔漏多年起管∶用蛆钻泥一斗,晒干,以五升炒热,袋盛,令患者去裤坐其上,则稠水浓血淋下。久之泥冷,再用五升炒热接盛坐之。如此一袋坐,一袋复炒泥,炒热又易,换数次,则稠脓自尽,三度后管自退出。又不伤人,屡用屡效之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