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白花丹 |
---|---|
门类 | 中药材·《中药大辞典》 |
中文名 | 白花丹 |
拉丁名 | Bái Huā Dān |
英文名 | |
别名 | 山坡芩、假茉莉、总管、千里及、乌面马、白雪花、野苜莉、隔布草、千槟梅、照药、天槟榔、白皂药、白花皂药、一见消、白花岩陀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野生或栽培。分布广东、广西、台湾、福建、四川、云南等地。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药大辞典》;出处 《生草药性备要》 |
更多 | 为白花丹科植物白花丹的全草及根。全年可采。 |
《中药大辞典》:白花丹
拼音注音
Bái Huā Dān
别名
山坡芩、假茉莉、总管(《生草药性备要》),千里及、乌面马(《植物名汇》),白雪花(《广州植物志》),野苜莉、隔布草(《福建民间草药》),千槟梅、照药(《广西药植图志》),天槟榔(《南宁市药物志》),白皂药、白花皂药(《四川中药志》),一见消(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白花岩陀(《云南中草药》)。
出处
《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
为白花丹科植物白花丹的全草及根。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野生或栽培。分布广东、广西、台湾、福建、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蔓生亚灌木状草本,高2~3米。茎细弱,基部木质,分枝多,光滑无毛,有棱槽,绿色。单叶互生;叶片卵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4~9.5厘米,宽1.5~5厘米,先端尖,全缘,基部阔楔形,渐狭而成一短柄;叶柄基部扩大而抱茎。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5~25厘米;苞片短于萼,边缘为干膜质;花萼管状,绿色,长约1厘米,上部5裂,具5棱,棱间干膜质,外被腺毛;花冠白色或白而略染蓝,高脚碟状,管狭而长,长约2厘米,先端5裂,扩展;雄蕊5,生于喉处;子房上位,1室,有胚珠1粒,柱头5裂。蒴果膜质。花期9~10月。
化学成分
根的氧仿抽提物中可得矶松素3-氯矶松素和3,3′-双矶松素根中又含蛋白酶、蔗糖酶、葡萄糖、果糖。不含糖甙、生物碱和皂甙。
性味
辛苦涩,温,有毒。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苦,性寒,无毒。"
②《广西药植图志》:"味辛,气烈,性热,有大毒。"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淡,无毒。"
④《岭南草药志》:"性微温;根茎:味微涩微苦;叶:辣,有毒。"
注意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孕妇禁服。"
功能主治
祛风,散瘀,解毒,杀虫。治风湿关节疼痛,血瘀经闭,跌打损伤,肿毒恶疮,疥癣。
①《生草药性备要》:"散疮,消肿,祛风。治蛇咬,痢症,去眼膜,迎风下泪;擦癣疥癞,去毒俱妙。"
②《岭南采药录》:"其叶捣烂敷跌打伤,能去瘀。"
③《四川中药志》:"治痨伤吐血,虚弱带下及咳嗽心累。"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风除湿,散瘀消肿。根:治风湿骨痛,陈旧性关节扭伤,心胃气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须久煎)外用:煎水洗,捣敷或涂擦。
复方
①治风湿关节疼痛,腰腿扭伤:白花丹根五分至一钱。水煎服或泡酒,每次五毫升,日服二次。(《云南中草药》)
②治血瘀经闭:白花丹干根一两;或加瘦猪肉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③治跌打损伤:白花丹鲜叶一握捣烂,酌加热红酒,摩擦伤口周围。(《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跌打扭伤,蛇咬伤,恶疮:白花丹鲜叶三至四片,与它药配合捣烂外敷.一般敷十五至三十分钟除去,以免局部起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⑤治肛周脓肿,急性淋巴腺炎,乳腺炎,蜂窝织炎,疖肿:鲜白花丹适量捣烂,用双层纱布包好,敷于患处至痊愈。(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⑥治脾脏肿大:白花丹根浸酒服。重症并取叶和糯米捣烂,制成汤丸大,蒸熟,晚间睡醒服一丸。(《岭南草药志》)
⑦治疟疾:白花丹鲜叶七至八片,揉烂,于疟疾未发前两小时缚在手脉上(待有烧灼感时取去)。(《福建民间草药》)
⑧治脚底硬结疼痛(胼胝):白花丹鲜叶一握,稀饭一撮,食盐少许,捣烂涂贴,日换一次。(《福建民间草药》)
⑨治厚皮癣:白花丹茎叶捣烂擦。(《广西药植图志》)
⑩治瘰疬未溃:白花丹鲜根五钱至一两,酌加猪瘦肉,水炖服。(《福建中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