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吴茱萸 |
---|---|
门类 | 中药材·《本草备要》·木部 |
中文名 | 吴茱萸 |
拉丁名 | |
英文名 | |
别名 |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
命名者及年代 | 汪昂(讱庵)·清(公元 1694 年)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吴茱萸·《本草备要》·汪昂 |
更多 | (公元 1694 年)清.汪昂(讱庵)着。四卷。 选择临床常用药 460 种,以药性病情互相阐发,论述扼要。 |
燥,去风寒湿,宣,下气开郁
辛苦大热,有小毒。入足太阴(脾)血分,少阴、厥阴(肾、肝)气分(其气燥,故专入肝而旁及脾、肾)。润肝燥脾,温中下气,除湿解郁,去痰杀虫,开腠理,逐风寒。
治厥阴头痛(仲景用吴茱萸汤),阴毒腹痛(痛在小腹),呕逆吞酸(俗名醋心。亦有吐酸者,宜降火清痰,用吴萸作响导。蔡中丞苦痰饮,率十日一发,头痛背寒,呕酸不食。得一方,茯苓、吴萸汤泡七次,等分,蜜丸,名吴仙丹。前、后痰方无此者),痞满噎膈(胃冷)。食积泻痢,血痹阴疝,痔疾肠风,香港脚水肿,口舌生疮(为末,醋调贴足心,过夜便愈,能引热下行),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宜此主之)。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段成式言∶椒性善下,吴萸性上,似不尽然。寇宗 曰∶此物下气甚速。东垣曰∶浊阴不降,厥气上逆,膈塞胀满,非吴萸不可治也。昂按∶吴萸辛热,故性上。气味俱浓,故善降),利大肠壅气(故治肠风痔痢),下产后余血(故产后必用之)。然走气动火,昏目发疮,血虚有火者禁用。
陈者良。泡去苦烈汁用(须泡数次)。止呕,黄连水炒。治疝,盐水炒。治血,醋炒。恶丹参、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