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山茱萸 |
---|---|
门类 | 中药材·《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中文名 | 山茱萸 |
拉丁名 | Shān Zhū Yú |
英文名 | |
别名 | 萸肉、山萸肉、药枣、枣皮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于山坡灌木丛中,分布于山西、陕西、山东、安徽、浙江、河南、四川等省。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
更多 | 为山茱萸科灯台树属植物山茱萸Cornusofficinalis Sieb.et Zucc.,[Macrocarpium officinale(Sieb. Et Zucc.)Nakai]以除去种子的果实入药。秋季霜降后,果实变红时采摘,用炭火 |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茱萸
拼音注音
Shān Zhū Yú
别名
萸肉、山萸肉、药枣、枣皮。
来源
为山茱萸科灯台树属植物山茱萸Cornusofficinalis Sieb.et Zucc.,[Macrocarpium officinale(Sieb. Et Zucc.)Nakai]以除去种子的果实入药。秋季霜降后,果实变红时采摘,用炭火烘焙至适度,去种子,再晒干,即为山萸肉。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灌木丛中,分布于山西、陕西、山东、安徽、浙江、河南、四川等省。
原形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约4米。树皮淡褐色,成薄片剥裂。枝皮灰棕色,小枝无毛。单叶对生,具短柄;叶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5~12厘米,宽3~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或楔形,全缘,上面蔬生平贴毛,下面粉绿色,毛较密,侧脉6~8对,脉液有黄褐色毛丛。夏季先叶开黄色花,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基部具4个小型苞皮,花萼裂片4,不明显;花瓣4,长约3毫米;雄蕊4,与花瓣互生;子房下位,2室,花柱1。核果长椭圆形,光滑,熟时红色,果梗细长,果皮干后呈网纹状。种子长椭圆形,两端钝圆。
栽培
喜阳光、宜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种植。用种子繁殖,播前应行催芽,即选无病、饱满子种,于向阳排灌方便的地方,挖长6尺、宽3尺、深8寸的坑。每坑放子种100斤。将坑整平后,先铺细沙一层,上铺一层种子,再放一层细沙,如此反复铺放三层,最上一层铺沙1寸以上,坑口留4寸深,以利保墒。春季萸芽长1分许下种,条播,行距0.8~1尺;点播,每簇2~3粒,播后约一周出苗。移栽是在第二年秋末进行,行株距约7~8尺。
化学成分
果实含山茱萸甙(即马鞭草甙cornin或verbenalin)、番木虌甙(loganin)、皂甙、鞣质、维生素A样物质、没食子酸、苹果酸、酒石酸及一种熔点为245的结晶性酸。
药理作用
1.动物实验证实山茱萸有利尿降压作用。
2.山茱萸能能对抗组胺、氧化钡及乙酰胆碱所引起的肠管痉挛。
3.抑菌实验;山茱萸在体外对志贺氏痢疾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4.山茱萸对于因化学疗法及放射线疗法引起的白血球下降,有使其升高的作用。
炮制
酒山萸 将拣净去核的山萸肉,用黄酒拌匀,放罐内或其他容器内,封严,放在加水的锅中,蒸至酒被吸尽,取出晾干(每100斤用黄酒20斤)。
蒸山萸 将拣净去核的山萸肉,放罐内或笼屉等容器内封严,放在加水的锅中,蒸至外面呈黑色时,取出晾干。
性味
酸、涩,微温。
功能主治
补益肝肾,涩精止汗。头晕目眩,耳聋,自汗,腰膝酸软,阳痿,遣精,尿频。
用法用量
1~3钱。
复方
1.肾虚腰痛,阳痿遣精;山茱萸、补骨脂、菟丝子、金樱子各4钱,当归3钱,水煎服。
2.自汗;山茱萸、党参各5钱,五味子3钱,水煎服。
3.汗出不止;山茱萸、白术各5钱,生龙骨、生牡蛎各1两(先煎),水煎服。
4.遣尿;山茱萸、丹皮、茯苓、覆盆子(酒炒)、肉桂、附片(盐炒)、甘草各1钱。水煎服。
5.老人尿频失禁;山茱萸3钱,五味子1.5钱,益智人2钱,水煎服。
备注
山茱萸别名枣皮云南地区产一种滇枣皮,又名酸枣皮,西西果皮,为鼠李科枣属滇刺枣Zizy-phus mauritiana Lam.的果皮,四川德昌、会理等地有一种土枣皮,则为蔷薇科樱桃属植物雕核樱pru-nus pleiocerasus Koehne的果皮,均应注意鉴别。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