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黑色鳞毛蕨 |
---|---|
门类 | 中药材·《中华本草》 |
中文名 | 黑色鳞毛蕨 |
拉丁名 | Hēi Sè Lín Máo Jué |
英文名 | |
别名 | 小叶山鸡尾巴草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态环境:生于疏林下或灌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
更多 | 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黑足鳞毛蕨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ryopteris fuscipes C.Chr.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除去叶及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 |
《中华本草》:黑色鳞毛蕨
拼音注音
Hēi Sè Lín Máo Jué
别名
小叶山鸡尾巴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黑足鳞毛蕨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ryopteris fuscipes C.Ch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除去叶及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疏林下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原形态
植株高50-90cm。根茎直立或斜升,密被褐棕色或黑褐色、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20-40cm,基部常为褐色,上部为浅棕禾秆色,向上至叶轴疏被深褐色、披针形至钻形小鳞片;叶片纸质,卵状长圆形,长25-50m,宽15-25cm,先端渐尖并为羽裂,基部不缩狭,沿羽轴下面及中脉疏被棕色、泡状鳞片,二回羽状;羽片10-13对,近平展,有短柄,中部羽片长10-15cm,基部1对略短,宽2.5-4cm,先端长渐尖,小羽状长圆形,先端圆钝,边缘有浅钝齿;侧脉羽状分叉。孢子囊群圆形,背生于小脉中部,在中脉两侧各排成1行;囊群盖圆肾形,膜质,全缘。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生肌敛疮。主目赤肿痛;疮疡溃烂;久不收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捣烂敷。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