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金耳环 |
---|---|
门类 | 中药材·《中药大辞典》 |
中文名 | 金耳环 |
拉丁名 | Jīn ěr Huán |
英文名 | |
别名 | 土细辛、长花轴细辛、大叶细辛、大叶山茨菇、一块瓦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于深山溪林下阴湿处。分布广东、广西等地。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药大辞典》;出处 《广西中草药》 |
更多 | 为马兜铃科植物金耳环的全草。夏、秋采收。 |
《中药大辞典》:金耳环
拼音注音
Jīn ěr Huán
别名
土细辛(《广西中草药》),长花轴细辛、大叶细辛、大叶山茨菇(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一块瓦(《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
出处
《广西中草药》
来源
为马兜铃科植物金耳环的全草。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深山溪林下阴湿处。分布广东、广西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短,须根细长,灰黄色。叶基生,卵状三角形或箭形,先端渐尖,基部耳垂状。全缘,上面被疏短毛,下面叶脉有疏长毛。花紫红色,单生,由叶柄间抽出,近于地面,花枝与花冠等长或超过;花被一轮,整齐,钟状,3裂,宿存;雄蕊12,排列成2轮,分离或近于分离,花丝短。蒴果近球形,熟时不规则开裂。花期春季。
化学成分
含黄酮甙、氨基酸、糖类和挥发油。
性味
辛,温,有毒。
①《岭南采药录》:"甘淡。"
②《广西中草药》:"辛,温。"
③《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辛微苦,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
散寒,止咳。平喘,止痛。治风寒咳嗽,哮喘,腹中寒痛,龋齿痛,跌打损伤。
①《岭南采药录》:"理跌打,治毒蛇仿,又能生肌去腐。"
②《广西中草药》:"祛风散寒,平喘止咳,行气止痛,解毒消肿。治风寒咳嗽,支气管哮喘,腹寒痛,龋齿痛,毒蛇咬伤,跌打肿痛。"
③《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熄风开窍。治小儿抽搐。"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研末酒调外擦。
复方
治龋齿痛:金耳环根研末,填塞龋齿内。(《广西中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金耳环
拼音注音
Jīn ěr Huán
别名
小洋紫苏(《广西植物名录》),盆上金耳环(《梧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
出处
《梧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小彩叶紫苏的全草。春、夏、秋季均可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溪谷、田野,或为栽培。分布广西、广东、福建。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肉质,高30厘米许,方形,淡红色,有节,密被短毛。叶对生,三角状卵圆形,边缘具青色或淡黄色圆齿,基部截形,上面中间暗红色,或淡青黄色,被疏短毛;叶柄长1.5~4厘米,淡红色,密被短毛。总状花序顶生,花淡蓝紫色或带白色;萼钟状5裂;花冠唇形;雄蕊4,2强,花丝基部连成筒状;雌蕊柱头2裂。小坚果平滑。
功能主治
《梧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清凉解毒。治疮疡。"
用法用量
外用:加黄糖捣敷患处。
摘录
《中药大辞典》